---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让新农人激活乡村新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广大基层党组织要聚焦广纳才、优育才、善用才,做好新农人全周期“引育留”,让新农人激活乡村新动能。
引才活水润乡土,广纳才铺就新农人“回乡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基层党组织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等传统人才观念束缚,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引才渠道。线上可依托地方政府官网、人才招聘平台、乡村振兴专题页面等,动态发布乡村产业需求、岗位信息及扶持政策,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生动展现乡村发展前景与生活环境,吸引在外人才“云端识乡”;线下则可在城市人才密集区设立“乡村人才工作站”,定期组织“返乡创业推介会”,邀请成功新农人分享经验,增强人才回乡信心。政策层面,进一步细化优惠举措,针对新农人住房需求提供人才公寓或租房补贴,针对子女教育开通入学“绿色通道”,针对医疗保障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此外,要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输送机制,定向培育符合乡村产业需求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形成“不拘一格引人才”的良好格局。
赋能充电强本领,优育才搭建新农人“成长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培训计划,构建“理论+实践+跟踪”的全链条培养体系。理论培训需聚焦实用性与前瞻性,邀请农业领域专家、电商运营达人、乡村治理骨干等组建讲师团,开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绿色种植技术、农产品品牌打造、农村电商直播运营、乡村矛盾调解等特色课程,同时利用“农民夜校”“线上学习平台”等载体,满足新农人碎片化学习需求。实践培养方面,要整合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资源,建立一批“新农人实训基地”,推行“导师带徒”模式,由经验丰富的农业带头人、技术骨干一对一指导,让新农人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掌握实操技能。针对有潜力的优秀新农人,可实施“赋能提升计划”,选派至先进地区的农业示范基地、知名电商企业学习考察,参与行业论坛、技能竞赛,拓宽发展视野。
人岗相适展风采,善用才打造新农人“大舞台”。人尽其才,则百事兴。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用为本”,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需求,为新农人搭建精准适配的干事创业平台。在产业领域,可根据新农人专业特长,引导其参与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项目,支持有想法、有能力的新农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创办农业企业,给予项目孵化、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支持,推动其将技术、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在基层治理中,要积极吸纳有威望、有能力的新农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参与村规民约制定、乡村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发挥其贴近群众、熟悉乡土的优势,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打破“唯学历、唯资历”的评价导向,以产业效益、群众满意度、治理贡献度为核心指标,对新农人进行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项目优先扶持、政策倾斜等激励,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地位。此外,要加强对新农人的人文关怀,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及时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在节日期间组织文化联谊活动,增强新农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