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聚力打造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营商环境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一是简政便民“务实办”。建成政务服务社会合作示范网点146家,倾力打造“1530”政务服务圈,让群众主城区15分钟、基层30分钟内达到办事网点。推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无证明大厅”,实现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材料电子证照“免提交”。二是制度创新“高效办”。出台租赁土地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实施办法,打破工程审批手续“谁的地办给谁”的惯例,累计盘活低效用地3413亩。创新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十证联发”,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作为使用土地的证明文件,企业可提出并联审查申请,每个项目可节省100余天的手续办理时间。三是模式创新“暖心办”。创建“无押金城市”,对押金事项实行分类管理,对能取消的押金事项一律取消,无法取消的采取信用替代和加强监管,重点在医院就医、宾馆住宿、企业投标等16个领域深入推进实施,累计减免押金金额21.12亿元,398.75万人次受益,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暨“高效办成一件事”创新实践最佳案例。

突出政企沟通常态化,让企业舒心发展。

---此处隐藏443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浓厚尊重企业家氛围。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浓厚氛围,大力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时收集企业诉求,安排专人专办、即时即办。连续六年举办企业家大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设立金银铜狮奖,累计表彰优秀企业家711人次。二是丰富政企互动形式。常态化开展“政企同心·亲清茶事”活动,每周筛选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诉求,市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沟通,设“X企业日”,每期一主题,助企纾困解难。三是创新平台服务模式。搭建“惠企通”服务平台,动态更新3.6万条涉企“政策库”,推动政策一口发布、兑付一键直达、评价一口反馈,建立以部门自评、企业家评价、第三方评估为核心的惠企政策“三评”机制,累计精准推送政策479万条次,惠及市场主体10.91万家。

突出要素供给多元化,让企业专心创业。

一是激发科创动能。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拓展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教产融合格局,投用X科技大市场,为企业搭建产业与科创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位。二是推动金融服务持续提档。聚焦初创企业融资难题,探索创业担保贷款“政银担”合作模式和“创业险”试点,启动实施“创贷+商贷”组合贷款模式,将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400万元。推出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中标即退费”惠企政策,开展降费惠企春风行动,电子保函费率最大降幅超80%,“融e办”模式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三是推动招才引智持续突破。围绕人才“引育留用”,连续举办五届X人才节,开展“智选X—名校人才直通车”招才引智等系列活动,2024年为企业引进3万名各类青年人才。成立X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推动企业引才生活补助“免申即享”“无感享受”,为企业发展聚集人才要素。深入开展十万名技能人才梯次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达480家,累计评价技能人才9万人。

突出法治保障系统化,让企业安心经营。

一是增强法治公信度。发布实施《X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力破除营商环境制度障碍,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立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构建“纪检监察机关+政府营商监督+涉企职能单位”密切协作配合的监督体系,严查快处损害营商环境行为,深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二是增强法治透明度。成立市、县两级法智护航中心,线上建立“法智护航全息智控系统”,线下建立“法智聚集服务区”,引进律所、商事调解机构入驻,让市场主体享受高效优质的“法智”资源服务,已调解涉企纠纷3100余件,“营商环境法院”审理案件标的额15亿余元。建立困境企业诉前挽救“分诊室”,成立破产项目“凤栖梧”投资人库,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合力处置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三是增强法治舒适度。建立企业“宁静日”“宁静期”制度,将每周星期一定为“宁静日”,每月最后10天定为“宁静期”,原则上不到企业开展调研、执法等活动,做到“无事不扰、有需必应”。推行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企业合规建设法治服务,探索开展企业事前法治体检、事中行政执法合规指导和事后司法监督保护,将法治保障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