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总书记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就是要通过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思想建设、深化作风建设、严明纪律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讲解:第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成就和经验;第三,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需要进一步优化的路径。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意义和价值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
---此处隐藏9072字,下载后查看---
“四治融合”模式在实践中的优化路径。主要是由基层党组织牵头,从各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自治形式,推广“网格小单元”、“自管会”等微治理模式,缩小治理单元;通过积分兑换、荣誉表彰提升参与动力。二是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法治医生坐诊”或“板凳课堂”普法;整合乡镇综合执法队,明确权责清单,避免“多头执法”。三是挖掘本土文化,通过村志村歌唤醒集体记忆;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管理,通过“道德评议团”监督执行;定期评选“好家风”、“最美家庭”,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四是分层推进数字化,在基础较好的地区推广智慧平台,在偏远地区保留线下服务渠道;做好培训和协助工作,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强化数据整合,打通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一网统管”。
(三)“第一书记”制度在实践中要进一步优化
“第一书记”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是资源依赖与可持续性不足,比如部分村庄过度依赖第一书记个人或派出单位资源,一旦第一书记任期结束,项目可能因后续支持不足而停滞。二是考核压力与形式化倾向,部分地区考核指标过于量化,导致第一书记为应付检查而“填表造数”,忽略实际需求。三是行政负担与能力短板,第一书记需兼顾党建、产业、治理等多重任务,但部分干部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导致形成能力短板。四是管理松散与激励不足,部分地方存在“两头管、两头松”现象,第一书记脱岗或工作懈怠;偏远地区补贴不足,影响工作积极性。
“第一书记”制度在实践中的优化路径。一是明确权责边界,构建协同机制。比如,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清单式”划清权责。二是实施“双核驱动”协作模式。比如,实施第一书记引入资源、村支书协调落地的“外引内联”模式。三是优化资源整合与可持续路径。比如,实施“组团服务”共享资源,整合第一书记团队,实现“一人资源、全团共享”;强调离任的第一书记要培养1-2名后备干部,确保项目延续性。四是优化科学考核与减负增效。比如,实施“榜单式”差异化考评,按照“优秀、良好、待提升”分档,优秀者优先晋升,考核结果单列不占原单位指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五是强化保障与激励体系。比如,实施“严管厚爱”结合,建立召回撤换制度,对履职不力者及时调整,同时为第一书记提高补贴,解决后顾之忧。六是推进能力提升与培训创新。比如,开展“订单式”培训,送课下乡。
总之,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机制运行中会遇到新难题、新问题,要通过高质量党建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