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践行总书记总书记赋予江苏重大使命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1.创建区域共同现代化的江苏示范。江苏的现代化建设要走在前列,基本前提是省内不同地区都能实现现代化。相对而言,先发展起来的苏南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小、进度快,后发展的苏北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难度相对大,进度也慢。而宿迁在苏北又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化水平处于洼地状态。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中,江苏创造了苏南模式。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江苏可以通过集成改革创新在宿迁实现“四化”同步,由现代化的洼地变高地,创造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宿迁模式,形成区域共同现代化的江苏示范。
2.探索省内全域一体化的江苏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江苏各地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就在共同富裕方面作出了示范,要在全省范围促进共同富裕达到省内全域一体化,其路径是在全省范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后发展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宿迁作为苏北目前经济发展的洼地,更是实现全域一体化难点中的难点。因此,若能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探索出加快宿迁融入苏南进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具体路径,将能从实质上推进省内更快实现全域一体化。针对此,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苏南苏北产业转移合作,共建优势产业链,构建制造业转移利益分配机制”。这为苏南苏北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力支持宿迁积极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促进后发展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同时,注重资源和要素整合,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打通苏北苏南壁垒,实现互补发展、协调发展。加强苏北苏南产业转移合作,共建优势产业链,构建制造业转移利益分配机制。
3.创造和提炼“四化”同步的江苏经验。“苏南模式”是以农村工业化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收入水平快速提高,表现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的带动以及农业承包经营制形成了农业发展的“剩余”范式,农业附加值低且收益水平低,农业弱势地位始终未变。可见,“苏南模式”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过程中,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理念下形成的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这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需要。如今,站在全面实现小康这一现代化的新起点上,需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重点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因此,要从过去不平衡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如今“四化”同步的平衡发展战略。在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创造了一种通过平衡发展战略,在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水平“由洼地变高地”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了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四化”同步新内容、新要求。首先,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依赖创新,更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其次,宿迁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要通过“四化”同步补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农业现代化包含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农业装备现代化过程。最后,新型城镇化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聚拢人气并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此处隐藏6373字,下载后查看---
延安要实现“四化”同步,就是以信息化支持工业化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城乡深度融合的城镇化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聚拢人气并提供人力资源,打造“三区两模式”的“四化”同步延安样板。
1.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延安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积极推动能源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赋能,巩固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成果,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环境容忍度,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延伸发展下游深加工和终端应用产品,推动煤化工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拓展油气多元化利用途径,有序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和风光储氢多能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器和动力源。
2.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延安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延安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区位优势,锚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目标,聚焦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锻长板补短板,前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中端推进标准化生产,末端深化产业后整理,推进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3+X”产业全面升级,加快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支持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区。延安市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支持延安紧紧围绕“网络强市、数字延安、智慧圣地”建设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组建延安市大数据集团,打造以“大数据产业化布局、农业数字化管理、工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智慧化升级”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格局,努力把“数据产业、数字果业、智慧文旅”三个产业打造成为省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地标。整合资源,按照一个核心区,三个集聚区,多个突破口的发展思路,全力将宝塔区县域数字经济示范区打造成为带动全市、辐射全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引领区,将新区新经济产业园、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南泥湾北斗应用产业园打造成为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区。同时,围绕“东数西算”“平台经济”“智慧文旅”“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跨境电商”“会展经济”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包装打造一批数字新业态新场景,培育延安本地高质量专业技术队伍,打造西部领先的大数据创新区和数字经济引领区,赋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4.支持加快城乡深度融合,构建城乡共治共享新模式。充分发挥城镇化空间大的后发优势,以倾斜支持延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持续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深入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济重要增长极,推行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模式绿色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模式完善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大革命旧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推进优质的教育医疗供给,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城乡共治共享新模式。5.支持深化无锡延安对口合作,构建先富带后富新模式。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狠抓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延安市无锡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2—2026年)》,紧扣无锡、延安发展目标和定位,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持续拓展合作领域,着力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成效,落实两市领导定期互访和高层联席会议机制,促进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的“延锡样板”。二是聚焦两地优势,实现共同富裕。以延安精神引领两地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无锡产业强市、创新驱动的先进做法,聚焦延安市“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能化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小杂粮、文化旅游”11条市级重点产业链,发挥无锡市“465”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智慧文旅、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持续拓展合作领域,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畅通流动和高效集聚,激发两地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在“产业合作、招商引资、产业转移、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教育医疗、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红色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推动对口合作走向体系化、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对口合作综合效益。三是发挥主观能动,深化对口合作。建议在目前江阴市和延川县、宜兴市和延长县、新吴区和宜川县的对口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新一轮对口合作,将江阴市与延川县、子长市,宜兴市与延长县、志丹县,新吴区与宜川县、黄陵县,惠山区与宝塔区、安塞区,锡山区与洛川县、富县,梁溪区与黄龙县、甘泉县,滨湖区与吴起县、新区纳入对口合作范畴,同时支持部门、系统、行业、企业之间通过党建联盟、结对共建、产业合作、互访互动等方式,逐步形成协同联动长效机制,促进两市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各类合作进入常态化、实质化、成效化,形成无锡延安对口合作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延锡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