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志丹县规上民营企业的调研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全县规上企业基本情况

全县“五上”企业在库6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9家、资质内建筑业11家、资质内房地产业1家、限额以上商贸业29家、大个体8家(均为住宿餐饮)。2023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37亿元,同比下降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1.8%,工业生产持续下行,产量价格双下降;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981.3万元,同比增长7.2%,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3379万元,同比增长31.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258.4万元,同比下降56.58%,服务业发展滞后,营业收入降幅较大;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0.83亿元,增长4.4%,消费市场逐渐复苏;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8%。在库“五上企业”中,新沃达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绿能油气、意生石油2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优秀民营企业,绿能油气公司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二、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细化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壮大。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和壮大“五上企业”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级领导包抓和部门单位对口帮扶机制,部门、镇办(中心)包抓“五上”企业机制。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政银企对接会,助力企业纾困解难。2019年以来为企业申报各类资金1987万元,累计下达1648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评选,提升企业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2户企业获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荣誉称号,1户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户企业认定为陕西省瞪羚企业。

(二)提升服务质效,解决企业急难愁盼。持续强化中小企业诉求平台的推广使用和企业服务工作AAA群效用,宣传中省市县制定出台的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活动、项目申报指南,切实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利企活动的参与率。同时,广泛征集企业诉求建议,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做到企业有求,政府有应。组织企业参加“中小企业大讲堂”、全国油气企业创新论坛等培训,促进企业发展理念转变和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组织企业参与“春风行动”和校企联合招聘,为企业招才引智,加强人才建设。制定清欠民营企业账款工作方案,全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2020年以来,累计化解29.66亿元,惠及2700余家中小企业,其中2000余家欠款实现彻底清零。

---此处隐藏2786字,下载后查看---

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五六七八九”,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立足我县实际,规上企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如下:

(一)抓建章立制,汇聚企业发展合力。成立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效用,定期研究配套政策和发展方向,聚焦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要素保障、发展环境等根本性问题,共享资源,共解难题。优化更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实效性。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任务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县级部门单位、各镇办(中心)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任务和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抓政策激励,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强化政策落地。针对企业发展现实问题,从创业辅导、财税优惠、贷款担保、人才引进、市场营销、法律咨询等方面予以精准扶持,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助力企业健康成长。持续优化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招商安商相关配套政策,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振发展信心。每年定期召开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选优树强、予以嘉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重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三)抓协调服务,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改变服务模式,各部门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切实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拓展服务的受益面。搭建服务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强化平台的规范运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管理理念,通过专业化人才引进、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等方式,引导企业转变陈旧思维,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激发新活力,发展新经济。

(四)抓措施保障,提升企业发展质效。强化招商引资,围绕能源化工、农业产业、文化旅游领域等13条产业链,立足资源优势,开展以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突出亩均效益、税收贡献、科技创新等核心要素,招大引强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发展产业链群,推动传统产业升链、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打造特色产业区块。开展人才强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产业、企业、产品全面转型升级。开展专项行动,坚持“抓大、扶小、育新”协同发力,拓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扶弱创强”“激活赋能”行动;加大个转企、企入规、规上市和“专精特新”企业等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培育更多新经济新业态的市场主体,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