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工作报告(精品)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自2025年3月以来,一场旨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全国性专项行动全面展开。本次专项行动严格遵循《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本报告旨在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从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整治成效分析研判、经验做法总结提炼、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四个方面,全面呈报相关工作。

一、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情况

本次专项行动的核心任务,是精准识别并坚决纠治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行动伊始,各地区、各部门便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目标,全面动员,深入排查,将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一)聚焦四类重点,明确整治靶向

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反映最为强烈、问题最为集中的四个方面,展开靶向整治。

一是“四乱”问题,即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此类行为直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是本次行动整治的重中之重。排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无法定依据收费、超标准收费,随意设定罚款项目、提高罚款额度,未经批准随意开展检查、检查频次过高,以及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企业财物等现象。

---此处隐藏4350字,下载后查看---

(三)构建智能化的常态监测预警体系

要将专项行动中建设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升级改造为常态化的行政执法智慧监督平台。持续汇聚分析各地区、各部门的执法数据,建立覆盖更广、颗粒度更细的监测指标体系。除了罚没收入外,还应包括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及撤销率、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及败诉率、涉企投诉举报数量等关键指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异常数据进行自动识别、智能预警和风险研判,实现由“被动接诉”向“主动发现”的转变,提升监督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四)建立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问责体系

评价行政执法工作好坏,最终要看企业和群众的感受。应探索建立科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满意度、合法权益受保护程度、对执法工作的评价等作为核心评价内容,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等直接挂钩,形成有力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对那些在规范涉企执法、优化营商环境中工作不力、推诿扯皮,甚至纵容违法执法的单位和个人,要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真正让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成为各级政府和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深化整治工作,完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行政执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