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关于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工作情况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制度筑基,构建治理新体系。颁布实施《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专条规定移风易俗要求,奠定坚实法治基础。配套出台《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党员干部带头抵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规定》,建立“承诺—践诺—评诺”闭环管理及“两报告一提醒”制度(事前报告、事中提醒、事后报告),实现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全流程规范化、纪律化监督约束。全市836个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丧嫁娶“限高”标准(彩礼、礼金、宴席),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俗入约。高效运行“一约四会”制度,创新设置移风易俗“红黑榜”,发挥新乡贤监督作用,通过道德评议“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动态管理模式和考评激励双轨机制,促进村规民约制度化落实、常态化运行。

(二)突出宣教聚力,提升思想新认知。依托“1+6+N”宣传矩阵,打造“融媒体+政务号+短视频”立体化传播格局,市县媒体平台开设“移风易俗”专题专栏,常态化刊发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宣传海报、专题工作信息,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出“支书谈新风”“乡贤说家事”等特色栏目,持续宣传移风易俗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摒弃陋习、弘扬新风。坚持“市级集中示范+县区联动同步”原则,采取“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民间文艺+知识有奖竞答+便民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宣传月”等宣传引导系列活动,全市移风易俗经验做法在《精神文明报》刊发推广。

(三)注重文化润心,激活乡风新动能。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以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熏陶为契机,举办“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文艺晚会、体验非遗、感悟红色文化、共进“忆苦思甜饭”等移风易俗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人情攀比、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把深化移风易俗宣传融入当地民俗特色,结合传统节日,创作编排《回娘家》、《殡葬改革谱新篇》等文艺作品,将新风新俗融入“乡土文艺”,让群众在唱、念、舞、演中感悟移风易俗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微小品《高价彩礼》荣获全省婚俗改革文艺比赛一等奖。

---此处隐藏1579字,下载后查看---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立足思想引领,构建价值坐标体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开展新风讲堂百场巡讲活动,组织道德模范、乡贤能人组建宣讲团,通过方言快板、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将婚丧简办、孝亲敬老等理念融入日常。同步推进星级文明户动态评比,建立红白事备案公示制度,在村规民约中明确彩礼上限、酒席标准等量化指标,让文明准则可感知、可操作。

(二)强化文化浸润,打造特色载体矩阵。结合本地非遗资源,开发移风易俗主题剪纸、农民画等文创产品,在传统节庆中植入集体婚礼孝老宴等新民俗。依托村级文化礼堂建设新风驿站,设置移风易俗主题图书角、文化墙,定期举办家风故事会。重点针对升学季、春节等关键节点,开展拒绝升学宴电子鞭炮换爆竹等专项行动,通过文化认同实现观念转化。

(三)突出示范带动,形成梯度引领格局。实施头雁工程,要求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对违规操办婚丧事宜的予以通报。培育50个移风易俗示范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星级管理制度,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改变陈规陋习。设立新风基金,对践行新风的家庭给予体检优惠、信贷优先等实质性激励。

(四)创新长效机制,构建社会共治网络。开发移风易俗大数据平台,实现红白事线上报备、流程监督。建立乡风文明观察员队伍,完善红黑榜公示制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整治婚庆公司高价套餐、殡葬行业捆绑消费等乱象。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单位考核体系,形成宣传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模式,让文明新风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