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总书记经济文选》专题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本次中心组学习的安排,我结合近期的个人自学,重点围绕《总书记经济文选》第一卷,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谈几点初步的学习心得和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深化认识,从理论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

通过对《总书记经济文选》的系统学习,我最深切的一点感受是,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不仅为经济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新质生产力”看作一个产业经济领域的概念,主要关注其技术属性和产业方向。但通过反复研读,特别是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等篇目联系起来学习,我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绝非孤立的技术或产业概念,而是深植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他又深刻论断,“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两句话点明了一个核心逻辑:新质生产力的“新”,根源于科技革命;而科技革命的成果要实现最大化,离不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与合作。换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身处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如文选中所强调的,“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这种内在的统一性,让我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从单纯的“向内看”——如何进行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拓展到了“内外兼修”——如何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集聚创新资源,塑造竞争新优势。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我本次学习的最大收获。

二、顺势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中捕捉发展机遇

---此处隐藏1770字,下载后查看---

再次,是抓住制度型开放深化的机遇。文选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让我深刻反思,作为地方的管理者,我们的职责不仅是招引项目、发展产业,更关键的是要营造一个能够让新质生产力自发涌现和茁壮成长的“微气候”和“优生态”。这意味着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只有“土壤”肥沃了,创新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沉着应变,在应对全球化新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

当然,文选也毫不讳言我们面临的挑战。总书记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中指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确实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如何看待这些挑战?文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给出了答案:这些挑战的根源,在于滞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全球生产力。这一定位,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本质。这些逆流终究是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阻挡不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寻求最优配置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的应对之策,绝不应是退缩和封闭,而应是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总书记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中强调,“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个人理解,这种更高水平的开放,核心在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对此,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发展新质生产力,国际科技合作是关键一环。尽管全球范围的统计数据尚在更新,但从已有信息看,我国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政府间合作项目持续增加,这说明合作的基础是坚实的。*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我觉得还可以更加积极主动。是否可以研究设立专项引导基金,鼓励和支持我们市内的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牵头或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围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与国外的顶尖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通过这种“嵌入式”的合作,我们不仅能引进技术,更能融入全球创新链条,学习先进的研发管理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从而真正增强我们引领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总书记经济文选》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它既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的发言只是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还很不系统、很不深入,恳请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进一步深化学习和理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