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办主任关于2025年“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研讨发言材料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分管的工作,谈几点个人的学习感悟和粗浅思考,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深刻感悟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是夯实党风建设的根本基石

  总书记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不仅是对我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时代我们如何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指引。作为长期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干部,我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刻。党风,是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民风,是社会风貌在群众身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而连接它们的根本纽带,就是群众路线。

  (一)破除形式主义藩篱,让群众路线扎根草原实际。*管理区地处边疆,广袤草原上牧民居住分散,游牧生活随季节迁徙,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形态,决定了践行群众路线必须打破“文件旅行”“会议落实”的惯性思维。过去,部分工作习惯于以指标分解代替实地调研,用会议部署替代上门服务,结果往往是政策与实际“两张皮”——比如曾推行的集中养殖规划,因未考虑牧民传统游牧习惯而收效甚微。这深刻警示我们:边疆治理的“顶层设计”若脱离草原肌理,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会议室”转向“草原毡房”,把政策宣讲变成“炕头拉家常”,将需求调研化作“跟着牧群走”。例如,针对冬季转场难题,干部需实地跟踪牧民迁徙路线,才能精准规划临时饮水点和草料补给站;了解草场纠纷症结,必须召集各方坐进蒙古包,用牧民熟悉的“草原规矩”化解矛盾。只有让政策制定带着“泥土气”,工作推进沾满“草腥味”,才能让群众路线在边疆落地生根。

---此处隐藏3437字,下载后查看---

  (二)激活多元力量,以志愿服务编织民生服务“一张网”。志愿服务队是文明实践的“主力军”,其效能高低直接决定实践工作的温度与深度。*管理区的70余支队伍各有专长:党员干部队擅长政策解读,草根能人队精通养殖技术,青年志愿者队活跃于文化惠民一线,他们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草原每个角落。在春季接羔保育关键期,技术志愿者带着兽药箱奔波在转场路线上;冬季暴雪封路时,党员服务队踩着积雪为独居老人送物资,这些具体场景让“500场次活动”有了鲜活注脚。“马背上的宣讲队”最具代表性,队员们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民情信息员,更是困难帮扶员。牧民反映的草料短缺问题,能在宣讲结束后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发现的棚圈破损情况,会同步协调维修资源。这种“宣讲+服务”的模式,让志愿服务超越单一功能,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反馈”的闭环,使文明实践成为回应民生诉求的高效通道。

  (三)构建双向互动,让文明实践成为党群同心的“连心桥”。文明实践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我讲你听”的单向传播,建立“心连心、情融情”的双向奔赴。*管理区的“毡房课堂”正是典范:干部用当地方言解读中央精神时,也认真记录牧民对草场划分的建议;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时,同步收集他们对养老服务的期待。这种平等交流中,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实践活动也从“完成任务”转为“共同创造”。数据背后的故事更具说服力:有宣讲队在解读生态政策时,采纳老牧民“季节性禁牧”的建议,优化了保护方案;有文化志愿者在组织那达慕时,根据群众需求增加了农机技能比拼环节。这些互动印证着,文明实践不是灌输式的“施与”,而是倾听式的“共创”。当群众的声音能顺畅进入决策链条,当干部的行动始终回应群众期盼,文明实践就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纽带,为草原治理注入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对我们党员干部作风的一次检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我们是真心实意来服务,还是走马观花“搞形式”;是真心帮助解决问题,还是只做表面文章。当我们的党员干部带头清理街巷垃圾,带头为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带头在“毡房课堂”上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时,优良的党风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群众能真切感受到、触摸到的温暖和力量。这种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凝聚人心,也更能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共同建设文明家园。

  各位领导、同志们,践行群众路线、锤炼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是一项永恒的课题。作为宣传文化战线的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以此次学习研讨为契机,继续在“深入”二字上用真心,在“践行”二字上见行动,和大家一道,努力让党的群众路线在*管理区这片热土上扎得更深、走得更实,让优良的党风政风如同草原上的阳光和清风,吹拂到每一个角落,成为*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