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集中体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民生工作。2025年以来,**街道办事处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精准化、规范化、长效化为目标,全面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救助工作质效
上半年,街道办事处始终将精准识别、精准救助作为工作的生命线,通过优化流程、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份救助资源都用在最需要的群众身上。
(一)深化政策宣传,确保政策应知尽知。为破解部分困难群众因政策不了解、流程不熟悉而导致的“求助无门”困境,街道将政策宣传工作置于首位。一方面,依托街道及各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实体阵地,设立社会救助政策咨询专窗,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核心政策的申请条件与办理流程。另一方面,组织社区网格员、民政专干和志愿者组成政策宣讲小分队,结合日常巡查走访,深入居民小区、沿街商铺等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宣传手册超过3000份,现场解答群众疑问超过500人次。此举打破了以往“人找政策”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政策找人”的主动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政策在辖区内的知晓率和通达度。
(二)细化入户核查,确保对象精准无误。精准识别是精准救助的前提。为确保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街道严格执行“逢进必核、定期复核”的原则。由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牵头,联合社区网格员,对所有新增及复审的救助申请家庭开展100%入户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看、问、听、查”四步工作法,实地查看申请家庭的居住环境、生活设施,详细询问家庭成员构成、健康状况、就业收入及实际支出等情况,并认真听取左邻右舍的侧面评价。同时,对照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新申请及复审家庭入户调查150余户次,通过精细化核查,成功劝退不符合条件的申请5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3户新增家庭纳入保障范围,有效防止了“错保”“漏保”现象的发生。
---此处隐藏3956字,下载后查看---
1.深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和心理支持。探索链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救助家庭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子女课业辅导、心理健康疏导、法律援助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帮助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力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2.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针对“支出型”贫困等边缘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建言献策,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运用好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补充手段,探索建立专项救助基金,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框架,实现对不同困难程度、不同致困原因群众的梯度化、精准化帮扶。
3.加强跨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牵头建立由民政、教育、医疗、住建、人社等多部门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工作协同,为困难群众提供“一揽子”综合性解决方案,避免多头跑、反复跑,切实提升救助的整体效能。
4.持续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学习最新的政策法规、操作规范和信息系统应用,并邀请专家开展沟通技巧、心理疏导等专题培训。同时,探索建立激励和容错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担当作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化社会救助工作队伍。
新征程上,**街道办事处将继续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