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围绕“纠治文山会海、切实为基层减负”这一主题开展党课学习,既是深入贯彻总书记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十个着力”要求的必然举措,更是破解当前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顽疾、激发基层干事活力的迫切需要。新修订的《中国GCD纪律处分条例》专门增写对搞“文山会海”的处分规定,今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也普遍将“精简文件会议”作为为基层减负的核心议题,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下面,我结合中央通报案例和工作实际,从“意义为何、根源在哪、怎么办好”三个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纠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的战略意义。
文山会海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其背后折射的是作风问题、政治问题。纠治这一顽疾,不仅关乎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这是深化作风建设、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总书记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文山会海正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有的把“开会”当“落实”,某集团总部要求下属企业参会达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3次,某下属公司参会280余次,即便被指出问题后6个月会议仍“不降反升”;有的把“痕迹”当“政绩”,某县将考核从“双千分制”加码到“三千分制”,月度排名、季度通报,倒逼基层把精力用在“美化材料”上;有的把“台账”当“成效”,某市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照100余项标准准备防火台账,把防溺水台账作为校长考核依据,让教师疲于应付非教学事务。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用“表面功夫”代替“实际行动”,用“程序正确”掩盖“效果缺失”。纠治文山会海,就是向形式主义“亮剑”,向官僚主义“开刀”,是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抓手。这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求是》杂志曾引用一副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副对联尖锐指出:当基层干部被“困”在会议室、埋在文件堆里,就没有时间“坐群众的板凳”,没有精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比如,有的基层干部一周开16个会,甚至同一时间要参加两个会,分身乏术;有的视频会议“一竿子插到底”变成“一竿子重复到底”,从早到晚“连轴转”。长此以往,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党的政策红利会在“文山会海”中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群众不满。只有把基层干部从冗余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多开“围炉夜话”、多搞“现场办公”,才能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高效能治理”,关键是“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基层有感”。文山会海的泛滥,本质上是治理体系“碎片化”、治理能力“不匹配”的体现:横向看,部门各自为政,“各管各的会、各发各的文”,缺乏统筹协调;纵向看,压力层层加码,“上级开口子、基层填窟窿”,考核指标远超合理阈值。比如,某集团会议泛滥的背后,是总部各部门缺乏协同;某县考核“层层加码”的背后,是对“精细化管理”的误读。纠治文山会海,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对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明晰权责清单、优化考核体系、赋能数字技术,让治理流程更顺畅、资源配置更高效、基层响应更有力,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处隐藏3179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以“制度重塑”画红线,筑牢减负“硬屏障”。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通过“清单化、规范化、刚性化”的制度设计,从源头控制会议、文件数量,杜绝“随意性”。一是推行“总量管控+清单管理”,把住“入口关”。明确本单位年度会议、文件的“总量上限”,比如:党组层面会议每年不超过次,各部门会议每年不超过次;正式文件每年不超过份,简报不超过期。建立“会议、文件审批清单”,凡未列入清单的会议、文件,须经党组书记“一事一议”审批;凡部门召开的涉及基层的会议,须提前报办公室统筹,避免“重复开会、多头发文”。借鉴某集团整改经验,对跨部门、跨层级的会议,由办公室牵头协调,能合并的合并、能套开的套开,今年中央通报的某案例,正是因为缺乏统筹才导致会议泛滥,我们要引以为戒。二是建立“政策适应性评估”机制,守住“负担关”。出台任何政策、召开任何会议、下发任何文件前,必须开展“基层负担评估”——重点评估是否重复、是否必要、是否超出基层承载能力。比如:召开会议前,要评估“是否可通过调研现场部署”“是否可与其他会议合并”;下发文件前,要审核“是否与上级文件重复”“是否有具体落实措施”“是否可通过电子政务推送”。对评估后认为“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律暂缓出台或修改完善。某市教育部门的问题,正是因为未评估达标验收对教师的负担,才导致非教学事务激增,我们要避免类似问题。三是规范“云会议”管理,堵住“监管关”。将“云会议”纳入总量管控,与线下会议“一视同仁”:明确“云会议”年度总量不超过线下会议的%,单次时长不超过90分钟,避免“马拉松式云会议”;建立“云会议”审批流程,跨层级召开的“云会议”须报办公室审批,禁止“层层转播、重复召开”;推行“云会议”效果评估,会后由参会基层单位评分,评分低的纳入“黑名单”,限制后续召开次数。
二是以“技术赋能”提效能,破解留痕“老难题”。数字技术是减负的“利器”,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减少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让基层从“台账堆”中解放出来。一是搭建“会议效能评估平台”,智能“筛非必要”。开发或引入会议管理系统,实现“会议申请—必要性分析—效果评估”全流程线上化:申请会议时,系统自动比对历史会议,对“重复议题”“可合并议题”发出预警;会议结束后,系统自动统计参会人数、时长、成本,并向参会人员推送“效果问卷”,评估“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有实际价值”。对评估为“非必要”的会议,减少发起部门下一季度的会议额度。目前,有的地方已试点该平台,非必要会议减少30%以上,值得我们借鉴。二是开发“区块链+考核”系统,自动“减填报量”。针对基层“多头填报、重复报数”问题,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搭建“区块链+考核”平台:将党建、业务、安全等考核指标所需数据,与业务系统、政务平台打通,实现“数据自动抓取、指标自动计算、结果自动生成”,无需基层人工填报。比如,考核“安全生产”时,系统直接从应急管理平台抓取隐患排查、整改数据;考核“党建”时,系统从党建云平台抓取组织生活、党员管理数据。某省部分单位已应用该系统,基层填报工作量减少60%,我们可逐步推进。三是推广“电子台账+共享数据库”,告别“纸质堆”。对确需留痕的工作,推行“电子台账”,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实现“纸质材料电子化”;建立“部门共享数据库”,凡一个部门已采集的信息,其他部门不得要求基层重复提供。比如,学校的“消防安全台账”,可由消防部门将检查数据共享给教育部门,无需学校重复整理;企业的“党建材料”,可在平台统一上传,各部门按需调取,避免“一套材料多份送”。
三是以“机制革新”转作风,激发实干“新动能”。制度和技术的落地,需要机制保障。要通过“逆向考核、容错纠错、领导带头”,树立“实干为要”的导向。一是建立“逆向考核”机制,让基层“评上级”。每季度组织基层单位(下属企业、村社、学校等),对本单位各部门的“文件实用性”“会议有效性”进行评分,评分指标包括“是否解决问题”“是否减轻负担”“是否贴合实际”等。评分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评分前3名的部门,绩效考核加分;评分后2名的部门,由党组书记约谈,并要求制定整改措施。通过“基层评价上级”,倒逼部门转变作风,杜绝“拍脑袋发文、走过场开会”。二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给基层“卸包袱”。出台为基层减负容错纠错办法,明确:对因减少会议、简化留痕、合并文件导致的“非原则性失误”,不予追责;对基层反映的“负担过重”问题,及时响应并调整,不搞“一刀切”;设立“无会周/无会日”,每年确定个“无会周”、每月确定个“无会日”,期间不召开非紧急会议,鼓励干部深入一线。同时,防止“无会月”变成“等会月”,要求“无会周”前统筹安排工作,避免“会后集中开会”。三是强化“领导带头”机制,以上率下“做示范”。党组书记、班子成员要带头践行“精文减会”:带头开短会,带头发短文,带头不陪会,非分管领域的会议不参加,部门会议不要求“主要负责人参会”;带头搞调研,每月至少天深入基层,现场解决问题,不搞“会议室调研”。班子成员要定期检查分管部门的会议、文件情况,对“超标”“无效”的及时制止,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氛围。
四是以“思想引领”树导向,破除形式“旧惯性”。作风问题本质是思想问题。要通过常态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思想上”破除对文山会海的依赖。一是深化政绩观教育,筑牢“实干根基”。将“纠治形式主义、树立正确政绩观”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央通报的某、某县、惠州等案例,深刻剖析形式主义的危害;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总书记总书记“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不做‘只留痕不留绩’的事”的重要指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以实效赢民心”的导向。二是倡导“现场办公”新风,转变“工作方式”。鼓励各部门多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少在会议室部署工作:对基层反映的复杂问题,由分管领导带队,到现场调研、现场办公、现场定策;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开展“联合现场办公”,避免“基层跑多次、部门转多圈”。比如,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时,到企业车间了解情况;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时,到社区与居民座谈,让“现场”成为“会场”,让“问题”成为“议题”。三是严控“加码式减负”,杜绝新“形式主义”。坚决反对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无会周”不拖延必要工作,“减文件”不搞“正文短、附录长”,“减留痕”不搞“明减暗增”;考核时不看“台账厚度”,看“工作实绩”,不看“会议次数”,看“落实效果”;督查时不搞“走马观花”,多听群众意见、多查实际成效,避免“基层疲于迎检、群众不见实效”。
同志们,纠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总书记总书记强调:“各部门党组(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机关要带头践行精文减会要求,带头深入基层实干,也希望全体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以制度创新破解执行梗阻,让“痕迹管理”回归本真,让“实干担当”成为底色。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