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育创新勇担时代育人使命——高校青年教师的实践思考与心得感悟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在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既是教育现代化的亲历者,更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在探索AI赋能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以下从三个维度分享个人在AI赋能教育中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AI赋能教育的战略意义

(一)AI赋能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教育数字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技术的核心引擎,通过智能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个性化学习平台等载体,正在重塑教育形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在202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具体内容包括深入推进集成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大力推进国际化,持续增强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等。在实际教学中,我运用AI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对学生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精准掌握学生知识薄弱点,实现分层教学,这正是落实教育公平理念、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AI赋能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出台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等政策文件,欧盟启动了“人工智能联盟”计划,日本则推出了“超智能社会5.0”战略。面对这一国际竞争态势,我国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步伐,必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编程训练平台,利用智能代码纠错、算法优化建议等先进功能,助力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增强专业实践能力。这一做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更是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关键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AI赋能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根本转变。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我们能够精准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备课系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同时,借助智能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维度评价。这些实践举措,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变。

二、聚焦教学实践,积极探索AI赋能教育的创新路径

---此处隐藏1810字,下载后查看---

三、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提升AI赋能教育的能力水平

(一)加强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AI赋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我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研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准确把握AI赋能教育的方向和要求。同时,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深化教学研究,推动成果转化。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之重要途径。聚焦于AI赋能教育之关键问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问题,我们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深入探讨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致力于“基于机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研究”。

(三)坚持协同创新,促进共同发展。AI赋能教育需要多方协同、共建共享。我积极投身于校内外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工作,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并与教育同仁深入交流教学经验。例如,携手科技企业共建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室,引入尖端技术与真实项目案例。参与跨校教学团队,协同开发人工智能赋能的在线课程。同时,注重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提升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高等教育战线上的青年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责任担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路径,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探索,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