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满径,我们带着暑期的沉淀与思考,重启校园的忙碌与生机。这个暑假热播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里那句“想离开浪浪山闯闯”,让我想起教育路上的我们——既要有“闯”的劲头,更要有“守”的清醒。今天,我想以这部影片为指引,结合新学期学校工作重点,和大家聊三点期望:以“术”强基、以“道”领航、以“义”聚力,让我们这支中层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承重墙”、教育质量的“守护者”、师生成长的“点灯人”。
一、以“术”强基:把管理本领练到系统化、可迁移、促长效
浪浪山的小妖凭专项技能渡险,靠协作能力破局;我们中层干部抓教育管理,核心在于构建“系统化、可迁移”的专业能力体系。新学期教育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双减”提质、新课标落地、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协同优化等任务交织,任何工作都不能依赖“经验主义”或“突击式推进”,必须以科学方法论为支撑。 “精于术”,首先要建立“问题靶向思维”:面对任何工作,先穿透表象找准核心矛盾——是需求未摸透,还是路径不清晰;是责任未压实,还是资源不匹配,唯有精准定位问题根源,才能避免“盲目施策”。其次要掌握“优先级管理逻辑”:教育工作千头万绪,需区分“核心任务与配套工作”“紧急事项与长期目标”,避免平均用力导致重点失守,确保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更要坚守“闭环复盘意识”:工作推进中需动态追踪效果、及时校准偏差,将零散经验提炼为标准化流程、将个体智慧转化为团队共识,让单次实践的价值延伸到长期工作中,实现“做一次、成一次、沉淀一次”,真正让管理能力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硬支撑”。
---此处隐藏1310字,下载后查看---
浪浪山的小妖靠彼此扶持跨越难关,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则依赖中层干部“敢担当、善协同、有情怀”的价值坚守。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力量,我们既要将学校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行动,更要成为连接学校与师生的“情感纽带”,以“义”的担当凝聚团队向心力。
“立于义”,需践行三种“行动姿态”:在责任面前“主动向前”,面对改革难题、突发挑战,不回避、不推诿,主动认领任务、牵头破解瓶颈,以“我先上”的自觉为团队树标杆;在成果面前“懂得退让”,不把集体成绩归于个人,多肯定团队成员的付出,多为年轻同事创造成长机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激发团队活力;在日常工作中“多做补位”,教育管理没有绝对的“分内事”,无论是完善制度漏洞、优化协作流程,还是关注师生隐性需求,都要以“补位不越位”的意识做好“无名功”,让每一份细微的付出都成为团队前行的助力。这种“义”的坚守,看似是个体的担当,实则是凝聚团队、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软实力”,如同微光汇聚,终能照亮教育前行的道路。
各位同仁,我们每个人都在“教育的浪浪山”里前行:会为改革的复杂性犯愁,会为师生的多元需求焦虑,也会在任务的压力下犹豫。但只要我们“精于术”——让管理能力成为破局的底气;“明于道”——让育人初心成为前行的罗盘;“立于义”——让责任担当成为团队的纽带,就会明白:所谓“翻越浪浪山”,从来不是追求远方的虚名,而是在当下的每一份工作中,把教育的本质做扎实、把师生的需求放首位,让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执行、每一次服务,都成为践行育人使命的“修行”。
新学期,希望大家带着“闯”的勇气、“实”的作风、“暖”的初心,深耕教育管理的本质,夯实团队协作的根基,让我们一起:用专业能力托举师生成长,用清醒坚守护航学校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修行路”,走得更稳、更深、更有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