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外国语学院学生能力提升暨学风建设大会,旨在帮助同学们认清现实、找准差距、厘清方法、落实行动。学院各专业的主任都已经拟出各自的具体举措,稍后会发给同学们,我不再赘述。我主要从以下x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对能力建设的一些看法。
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尤其注重词汇和口语?
大家都知道,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我们构建语言大厦的基石。必须拥有足够的砖石,我们才能修建摩天大楼。但是,楼房盖好了我们满意吗?我们能直接入住吗?不行!因为它是清水房、是毛坯房,没有装修没有颜值,但我们都喜欢精装修甚至豪华装修!口语就是语言大厦的装修。你只要一开口讲话,你的语言等级是清水房、毛坯房、简装修、精装修还是豪华装修,立即一览无遗。讲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的比喻了,语言能力的基础和颜值同样必要、同样重要,因此,词汇和口语首当其冲。
第二,我们在提升词汇和口语能力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处隐藏467字,下载后查看---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概念叫“积极词汇”,也就是你认得出、听得懂、读得顺、用得来、译得准的词语,而且你需要对它的“周边”词汇也非常熟悉。只有当你的“积极词汇”足够庞大,你的语言能力才可能足够强大。多年前我在监考专八的时候,当时翻译题出现了“茶花”一词,我发现考场一半的学生写的“teaflower”,足以说明基本词汇尚未过关。我发现有的同学仅仅依靠某些APP刷单词,这个做法不是不行,但如果并未深入到“积极词汇”,那么APP所呈现的词汇量(xxxxx或xxxxx)很可能是一个假象,你除了感动自己以外也只能感动自己。接着,我想谈词汇的三性问题,即正确性、准确性和精确性。当我们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进阶的过程中,对词汇的精准选用直接反映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也许我们有的同学还在正确和错误中挣扎,其实正确已经是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的最低层级,这样你的语言能力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无限循环在“我会挂科吗?”“我过了吗?”这样的初级阶段,怎能卓越?如何杰出?比如,当我们谈到“风”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wind”,可是“wind”能否精准表达任何场景的“风”呢,比如微风、阵风、强风、暴风、飓风、龙卷风、穿堂风怎么表达呢?因此,恰当精准地选用词语是强大语言能力的最重要表现之一。然后,我想谈谈开口的问题。我们都是语言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要特别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要特别重视在大一大二这样的黄金低年级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口头表达。四个必须:必须正音、必须模仿、必须大胆、必须实践。
第三,语言能力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有一个翻译专业20xx级的学生,名叫xxx。在校园里,我碰到过他三次,每次都全神贯注走路,不注意周围的人,除非我拍他肩膀。我发现,他从图书馆或行知楼到食堂的路上都一直在练听力和听译,非常刻苦。在翻译专业新生座谈会上,他分享了自己语言能力提升的成果,通过每天接近xxx个单词的储备、每天雷打不动的听力和口译训练,他说“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在持续提升,后来参加考试和比赛,过关和获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对此,我深以为然。杨智涵在大三取得CATTI三级证书,大四取得CATTI二级证书,专四专八轻松优秀,全国口译大赛自然拿奖,中西部翻译大赛口译特等奖收入囊中,毕业后考入xx大学MTI口译,现在入职国企派驻国外从事工程翻译。我见过一些同学为了通过某个考试,不断地刷题,忽视能力建设,其实这种做法不妥。我认为能力建设重于应试技巧。当我们在大一大二竭尽全力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时,我们的语言水平已经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很多考试或竞赛的挑战。因此,应试技巧只有在语言能力建设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或发挥最大作用,两者是锦上添花的关系而不能本末倒置!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及外语能力提升,但千万不要忘记母语能力同样重要。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是中文的母语使用者,我们的中文素养自然很好,这种错误的思想只需要我给你出一道英译汉的长句,便可让你原形毕露。我是一名翻译老师,我在长期的翻译教学中见到太多太多英译汉时,中文“不说人话”的案例。这充分暴露出即便对于母语使用者而言,我们也要持续学习和提升中文表达能力。
同学们,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是当代外语专业学生的远大目标和历史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它拆解为三步:第一要精通外语才能用好外语,第二要读懂中国才能讲清中国,第三要学会说话才能讲好故事。这三步每一步都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从提升语言能力做起,方能跬步千里。一流的能力才能成就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生才能托举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方能构筑一流的外国语学院!与大家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