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监督“坐标系”,让支部知道“监督什么”
支部监督不是“泛泛而谈”,必须找准靶心、精准发力。国有企业党支部应立足“根”“魂”定位,将监督重点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绑定。
聚焦政治监督“方向盘”: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工作要求,监督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国企改革、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等重大任务中的政治站位和执行力度。例如,在项目攻坚中,监督是否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情况;在廉政风险点排查中,重点关注招标采购、资金使用等环节的合规性。
紧盯日常监督“薄弱点”:从“小事”抓起,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履职状态、廉洁自律等纳入监督范围。比如,通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常态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对党员参与组织生活、遵守劳动纪律等情况进行量化监督,避免“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
关注群众监督“晴雨表”:畅通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通过设立意见箱、开展谈心谈话、参与班组民主管理等方式,倾听职工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和建议,监督解决职工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监督带着“温度”落地。
---此处隐藏1140字,下载后查看---
监督的生命力在于“常”“长”二字,需要通过强化保障、营造氛围,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
强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廉政党课、案例警示教育、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监督是保护不是约束”,主动接受监督、习惯被监督。例如,组织观看国企领域腐败案例纪录片,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讨论,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
鼓励大胆监督,消除“怕得罪人”顾虑:支部书记要带头接受监督、带头开展监督,为委员和党员“撑腰鼓劲”。在组织生活会上,明确“批评不是找茬,监督不是添乱”的导向,引导党员放下思想包袱,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让监督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
注重成果转化,彰显监督价值: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具体举措。比如,针对监督中发现的管理漏洞,推动修订企业规章制度;针对党员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职工群众感受到“监督不是走过场,整改不是喊口号”,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支部监督的公信力。
国有企业党支部监督作用的发挥,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唯有将监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让每个支部都成为“监督堡垒”,每个党员都成为“监督哨兵”,才能以严密的基层监督护航国有企业行稳致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