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市人社局创新实施“114”就业服务模式探析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xx市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抢抓苏陕协作对口帮扶战略机遇,统筹谋划产业协同、环境优化,创新实施“一库一链四平台”“114”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建立全口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健全市镇村三级就业公共服务链条,精准搭建招聘岗位、技能培训、创业服务和公共就业社保服务四个平台,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公共就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xx市人社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数字赋能促进充分就业

组织市、镇、村三级干部,详细摸清全市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情况,聚焦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状况、就业需求等4类54项内容,逐人建立了包含个人信息、家庭状况、技能特长、就业需求等内容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依托“秦云就业”“xx智慧人社”“xx智慧人社”平台,优化建立“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四个信息化平台,实现脱贫劳动力、农业就业、自主创业、转移就业、不稳定就业、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等全口径劳动力信息动态管理。对接全国劳动力就业大市场,采集收录1万多家企业就业岗位需求8万多个,运用“114”平台为全市就业需求人员提供云量可选就业机会,近两年成功对接就业8000余人,有效解决了“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

二、突出重点扩大稳定就业

面对经济转型和建筑行业下行导致传统劳务行业萎缩的新趋势,主动出击,超前谋划,“一企一策”指导帮扶经营较好的建筑企业加快高质量,帮助建筑劳务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运用“114”平台,收集了解经营艰难建筑企业,精准采集失岗人员信息和再就业意愿,对接全国就业大市场,提供就业云岗位信息,整合全市资源发展市域产业,推动实现转岗就业、返乡就业创业。两年来,全市整合资金38亿元,新建投产项目55个,新增就业岗位3万多个,吸引近2万多名建筑劳务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有效促进了“建工产业”转型升级。征集省内外优质就业岗位需求,大力发掘市内机关单位、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就业岗、公益岗、见习岗等岗位资源,发展星级酒店、电商、养老等新兴企业主体扩大就业岗位,扩大高校毕业生选择机会,促进适岗就业,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

---此处隐藏1157字,下载后查看---

创新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建立以市职教中心为龙头,12家职业培训机构、5家人力资源机构为骨干的技能培训体系。聚焦新型材料、毛绒文创等7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师徒培训、岗中技术提升,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机制,努力提升就业人员的技能素质。紧扣就业市场热门,增设“农民版画”“互联网营销师”“叉车”“电子商务师”等课程,实行“点餐培训”。常态化举办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近两年,以苏陕协作项目资金为杠杆,撬动整合各类技术培训扶持奖补资金800万元,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570人,培训合格率和鉴定持证率达95%。据平台数据统计:经过技能培训的劳动者比普通岗位平均薪酬提高10%~20%。

四、政策兜底实行普惠就业

将中央和省、市创业就业惠民惠企政策,按照补贴标准、享受对象要求、享受期限、申办流程、受理股室等信息,分类梳理汇制成2大类34项优惠政策清单,通过“114”平台无缝推送给创业就业者。组织市镇村三级1088名服务队队员,常态化深入村(社区)、企上门代办服务,逐人逐企核查政策落实情况,不断提升政策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两年来,全市共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费补贴、创业补贴等15项惠民资金4949.4万元,发放创业孵化补贴、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新社区工厂房租水电补贴等15项惠企资金3453.95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就业创业热情。

五、做优服务提升幸福就业

以新社区工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庭院经济为载体,鼓励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整合市域支工助农产业发展资金5450万元,建设新社区工厂标准化厂房21800平方米,成功招引毛绒玩具、制衣织袜等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落户xx,培育126家新社区工厂,吸纳就业4085人。建成吕河“归雁经济产业园”等7家孵化基地,入驻企业214个,吸纳就业1369人。园区周边配套建设幼儿园、托儿中心,为就业人员提供“宝妈”服务。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大力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园、农业合作社和“庭院经济”,建设城市“零工市场”和集镇“零工驿站”5个,打造“15分钟就业圈”,扩大家门口就业,解决好劳动者“一老一小”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