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重要领导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目标,并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规划》精神,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意义
重要领导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命脉,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农业发展水平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必须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确保国内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就显著,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突破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关口;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历史性新高。
总的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我国粮食总体上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耕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种业领域核心技术存在短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小农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等。同时,随着消费升级,人民群众对膳食结构和食物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需求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仍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耕地减少和要素分流,使得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加。因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此处隐藏5581字,下载后查看---
(四)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
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统筹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各项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严格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健全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资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农资储备制度,确保农资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全面落实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扩大保险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实施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再保险体系,增强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奖励机制,调动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引导粮食主销区通过多种形式对主产区给予补偿。采取资金补助、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建立稳定的产销区协作关系,完善粮食产销衔接机制,促进粮食产销有效对接。建立粮食产销区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产销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协调解决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