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写材料用典汇编(157页7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不患不富,患不知节。时至今日,居家俭素,无伤清德,既是精神文明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之风是对农业生产、农民劳动成果的敬畏和保护,事关国计民生。从一株禾苗到一碗米饭,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其间要经历多少道工序,挥洒多少汗水,许多人不一定知道,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却是妇孺皆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居家俭素无伤清德》)

出自明代张居正《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夫孝在无违而必事之以礼;恩虽无穷而必裁之以义。贵戚之家不患不富,患不知节;富而循礼,富乃可久。越分之恩非所以厚之也。

意思是,不担心富裕不了,担心的是花销大手大脚、漫无节制。说明只要俭朴,就一定能富裕。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语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一生忠于君王、孝顺父母、温良谦恭、节俭正直,他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后世传颂。他生活十分俭朴,做事刻苦勤奋,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性,特意写信给儿子,这就是家训史上著名的《训俭示康》。勤俭节约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用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号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党顽强进取、百折不挠、走向胜利、成就伟业。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自觉养成过紧日子的习惯,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勤俭节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过紧日子,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

---此处隐藏76573字,下载后查看---

《诗经》有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强调谨言慎行,在细小事情上更要对自己严格要求。翻看中华历史卷章,历史上大凡有所为、铸大业者,都十分看重“慎微”。(中国纪检监察报《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自春秋《诗经·小雅·小旻》,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意思是,修身处世小心谨慎,要常怀恐惧惕厉之心,犹如站在悬崖的边缘,或踏在薄冰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思危;二是敬畏。这两层意思常连在一起说。它告诫执政、参政者,要敬畏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过错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宋代名臣包拯到端州任职,这里所产的端砚名闻天下,采制端砚需要大量人工物力,之前的官员为了结交朝中权贵、不惜过量开采端砚,大为劳民伤财,而包拯则“岁满不持一砚归”,体现了为官者的品德和操守,也彰显了其内心的戒惧和敬畏。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是中国GCD人政治操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恩来同志曾讲,“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刘少奇同志在《论GCD员的修养》中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邓小平同志也说,“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保持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干事劲头。

主要适用于廉政建设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敬畏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保持敬畏之心,从严要求自己,维护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