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古代营建过许多城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建城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给排水问题。古都西安即是如此。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环水抱,安全富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而成为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累计时间长达1077年,这种情况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因此,西安被列为我国“八大古都”之首。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都,原因固然很多,但水环境相对安全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

西周丰镐在沣河东西两岸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将近20平方千米。史书记载说丰镐有滮池、灵沼等蓄水池沼。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大量的建筑遗址,其中包括池沼和排水管道。秦都咸阳分布在丰镐东北的渭河南北两侧,规模宏大,无与伦比,可惜在秦末被项羽焚毁。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渭北宫殿区发现较为先进的给排水设施。尽管目前发掘的区域较小,所见水利遗迹不多,但足以说明在周秦时期,都城中已经有了给排水系统。

汉长安城是在秦都新区的旧址上建成的,略呈“斗”形。城内“八街九陌”,宫殿林立,有长乐、未央等四大建筑群。城外有豪华的建章宫、庄严的明堂、秀丽的昆明池、辽阔的护城河及比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考古人员曾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两千多年前排水渠道和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在汉长安城中广泛分布,其中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武库等处的排水设施比较先进。所用陶管形制、连接方式和管道形制等各有特点,说明当时人们在建筑城墙时,预先有计划地在墙基之内埋设一些断面呈圆形或五角形的陶质水管,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反映出西汉时期都城排水系统建设的辉煌成就。

---此处隐藏3239字,下载后查看---

“海绵”智慧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积累的“海绵”智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发掘、研究和利用。特别是在城市化飞速发展、许多城市被水泥“固化”的今天,总结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显得更有必要。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对当代的城市建设有下列启示:

其一,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城市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地方,需要水,需要氧,需要“呼吸”。当今一些地方的城市中,广场被固化,道路被固化,就连小区中的一些人行小路也被固化,留下的绿地很少。供水靠管道,排水靠管道,甚至对城中的小河、水渠也进行了硬化处理。雨水不能下渗,河水受到污染,地下水难以利用,城市水循环难以实现。雨洪、内涝、干旱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种情况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表明,雨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可以被利用的。河水、湖水等地表水是城市的重要水源,井水、泉水等地下水也能够为城市带来活力。建设“海绵城市”,这些水便可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为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二,城市给排水系统需要因地制宜。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如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建筑技术大同小异,城市结构出现同质化倾向,这种情况在给排水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方面,古代各地的城市风貌颇有不同,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的做法,已经树立了典范。历史表明,只有认真研究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才能建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给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用水安全。

其三,涵养水源是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所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内涝防治、雨水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问题,优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而要做到这些,排除水患、涵养水源是关键。古人为了应对干旱缺水的环境,曾采取多种措施收集雨水,为了应对内涝灾害,也曾想方设法排除积水,在兴利除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可以吸取古代城市建设的“海绵”智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把雨水当作资源来看待,科学地利用雨水,为城市涵养足够的水源,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