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市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链和千亿产业集群,其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近1/4,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建材、前沿高端新材料、光伏组件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培育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对于引领xx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条件
(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底蕴深。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新型材料科研攻关进行部署,在“六五”火矩计划中,新材料被列入重点研发领域。“七五”至“九五”期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新材料领域国家研究开发水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七五”至“十二五”期间,全国范围内新材料领域初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发产业化体系。“十三五”时期,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十三五”末,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5.3万亿元。二是前景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在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重大机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补齐基础材料等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推动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壮大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新型材料国产化需求迫切,进口替代仍将是目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新型材料投资的主要逻辑。工信部等三部门首次制定突出行业耦合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努力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可持续性强的新型材料等产业上做文章,对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保障强。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全市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工作方案》,到“十四五”末,奋力将新型材料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绿色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力量。我市还面临着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xx江生态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为发展新型材料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xx是全省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已发现65种金属及非金属矿,其中32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9300亿元。已初步形成以锌合金、铝合金、钒氮合金、锂电、铅蓄电池和锰硅合金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金属材料,以硫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钡、高纯碳酸钡、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石墨粉及制品、石英石、膨润土为主的非金属材料,以新型水泥、页岩砖、页岩瓦、防水卷材、塑料管材及管件为主的建筑材料体系,为由传统材料工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交通区位较好。xx地处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属国家确定的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境内有3条铁路、6条高速、6条国道、1个机场、1个水运航道正在建设打通。三是劳动力资源富足。全市现有人口303万,常年外出打工人口60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城镇适龄劳动人口4万人左右,55万人从事季节性农业生产,为新型材料企业提供了用工基础。
(三)较好的产业规模。一是龙头企业脱颖而出。近年来,xx着力优化调整新型材料产业结构,着力加强产业链建设,培育了xx高新区华银科技、博创宏远、xx区江华化工、xx县顺祥碳素、中昌管业、佳佳乐陶瓷、xx县安得利、金龙水泥、xx市领盛科技、中科纳米等一批龙头企业,为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创新平台陆续建成。华银科技、华秦储能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拥有国家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化学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院士工作站、xx省先进储能与钒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6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博创宏远新材料公司核心技术团队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在锂电池新能源正极材料领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专利授权20余项。三是支撑作用愈发凸显。2022年,全市新型材料规模工业企业155户,占在库企业总数(804户)比重19.3%;实现产值40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24.6%,较2021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企业户数及产值占比仅次于xx食品),已经成为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处隐藏7066字,下载后查看---
(六)聚焦企业培育再发力。通过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催生企业“最大增量”,壮规模、扩总量、提质量。一是持续念好“增减降扶育”五字诀。“增”突出增信贷,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支持担保机构加大融资增信,引导金融机构降低申贷门槛、不抽贷、不断贷,推广建立应急周转贷做法,努力缓解融资难题;“减”突出减负担,深入落实惠企政策,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降”突出降成本,支持企业享受供电和租金减免政策,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成本管控,巩固清欠成果。“扶”突出强帮扶,加强指导帮扶,分类全面支持,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育”突出育主体,统筹推进“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坚持扶壮扶优、抓小放活,做多做强做优做大市场主体。二是持续推动聚合发展。以华银科技、博创宏远、睿智环保建材、尧柏水泥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依托,鼓励产品同类、市场同向、要素互补的企业进行联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矿权和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三是持续培育创新型企业。本地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有资本进入新材料产业,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应用领域和服务模式创新等实现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产业链领航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七)聚焦人才引育再发力。通过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各类领军人才,增强新型材料企业发展最强活力。一是强化人才引进。以新型材料领域产业提质增效所需的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技术性人才、前沿新材料科研人才为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复合型质量人才,面向国内外吸引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新材料产业领军人才。用足用好《xx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等支持人才引育的各项政策,落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二是强化培养培训。大力吸引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xx设立研发机构和培训机构,对xx新型材料企业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的培养培训。积极对接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为企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强化环境建设。对市内现有的各类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提高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建设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工作成长环境,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八)聚焦政策落实再发力。精准制定对接务实管用政策,着力缓解困扰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一是加大财税支持。顶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抓好中省市新近出台的组合式税费退、减、免政策解读宣传贯彻落实,推动系列助企纾困措施落地见效。充分发挥政府各类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对新型材料产业的支持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好市级单位包联重点工业企业等机制,持续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二是加大要素供给。深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亩均论英雄”“交地即交证”等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支持企业按照需求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方式使用土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给予新型材料重点企业用电、用气等支持。三是加大融资支持。通过常态化的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型材料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型材料企业进行担保。制定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奖励办法,鼓励新型材料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更多融资。
(九)聚焦安全环保再发力。牢记“国之大者”,守牢安全生产和环保底线。一是切实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拧紧扣牢责任链条,周密安排部署、扎实督导检查、彻查隐患问题、跟踪督促整改。二是切实履行政治使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环境执法、差别电价等手段,引导企业树立清洁生产理念,加大环保投入和节能改造力度,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发展之路。三是切实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新型材料建设项目节能、环保的审批制度,坚持产业与环保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同步评估。坚决整治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十)聚焦营商环境再发力。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契机,全周期提升服务、全方位转变作风,推动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常态化联系企业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办事便捷度,切实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最优制度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一厅式”“一体化”和“一条龙”服务,在规划、用地、环评、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新型材料企业优先支持,政企同心协力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增强企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持续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利用好“陕企通”一站式民营企业服务和政策发布总平台,优化企业开办和注销流程,最大程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监管模式,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三是持续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落实领导干部包联重点企业机制,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查处破坏营商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