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保合作与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思考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2024年上半年,xx家A股上市农商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xxx.xx亿元,同比增速为-x.xx%。其中,利息净收入为xxx.xx亿元,在营收中占比xx.xx%,同比增速为-x.xx%,降幅同比扩大x.xx个百分点,主要系净息差持续收窄,上市农商银行净息差为x.xx%,同比下降xx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为xxx.xx亿元,同比增速为xx.xx%,主要系债市行情演绎下投资收益增长。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非息收入日益凸显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加深银保合作或可进一步赋能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

一、银保合作发展历程及特点

银保合作是指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展的银保代理、信贷保险、投资交易、资产托管等领域的全方位业务合作。在银保合作中,银保代理业务规模占比较大,因此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即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获取的保费收入)能较为有效地反映银保合作紧密程度。近十年来,我国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发展历程来看,20xx年,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受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新政策影响,整体跳减。20xx年,中国保险业在政策层面迎来多项利好,包括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规范保险销售行为、明确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等,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大幅增加。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报行合一”政策,要求保险公司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出单费、信息费等名义向银行代理渠道支付佣金以外的费用。该政策出台后,银保渠道佣金费用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xx%,促使银保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创新和优化合作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

---此处隐藏3947字,下载后查看---

产品共建,协同创新。一是完善准入机制,遴选优质产品。农村金融机构保险代理产品相对单一,应当从准入机制入手,制定并完善科学的、有区分度的准入机制,遴选优秀的保险产品,丰富金融产品货架,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选择,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二是围绕共同客群,打造重点产品。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可以围绕双方共同的重要客群——农业客群,打造重点合作产品。例如,永新农商银行与太平洋财险创新“农保贷”业务合作,共同推进“银行+保险+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在不增加担保及融资成本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业保险融资增信功能。三是打通数据壁垒,优化产品设计。银保双方对各自客群有不同侧重的数据库,双方可以打通数据壁垒,互为补充,基于完整的数据库,精准描绘客户画像,优化合作产品设计,联合定制客户服务,增强双方客户黏性。例如,兴化农商银行与人保财险打通数据壁垒,在信用评价模块中嵌入保险大数据信息,对投保农户授信额度、执行利率进行优化调整,满足各类三农客户贷款需求。四是基于产品合作,进行渠道复制推广。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与单一保险公司特定产品合作后,可“以点构线”,提取该合作产品与渠道的匹配点,与该保险公司开展多维产品合作;“以线带面”,复制多维产品合作模式,与更多保险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实现银保产品快速推广,全面提升银保合作成效。

渠道共享,联手拓客。一是强化保险代理,实现渠道共享。保险代理方面,2024年,监管部门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数量限制,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业务合作,推动银保渠道融合发展,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农村金融机构应与更多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双方客户渠道共享机制。银保双方可利用各自渠道的细分差异,互为补充,实现渠道广度的增加。二是强化资源共享,推进渠道引流。资源共享方面,除个人客户,银行与保险公司企业客户资源丰富、优势产品互补。银保双方应在渠道共建的基础上,增加渠道合作的客户类型,从简单的保险代理目标客群,扩展到银保双方业务相关的重叠客群,如企业客群、高净值客群等,围绕客户生命全周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三是总分渠道协同,扩张同业联盟。农村金融机构应加深与保险公司渠道维度合作,通过与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组成业务联盟、联合举办客户活动等形式,在总部层面实现“总对总”对接、在分支机构层面开展“手拉手”建联,形成网格化对接机制。在此基础上,联合不同同业机构,扩张同业联盟。例如,xx银行和xx农保等x家单位共同发起的上海市乡村振兴服务联盟,实现跨界融合,形成合力,通过资源共享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

风险共担,稳健前行。一是实现“增信”和“分险”,提高支农能力。农村金融机构以当地普惠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相较于大型银行,普遍存在的客户少、数据薄、风控弱等不足,制约其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维度的合作,通过信用保证保险,实现“增信”和“分险”,即在信贷需求端提升普惠客户信用等级,在信贷供给端分担银行的信用风险。例如,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财政局共同推出“政银保担”四方合作机制,全面提升金融保险服务支农的质效和能级。二是依托系统加成,提高风控能力。与农村金融机构相比,保险公司在科技系统、数据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且保险公司在服务普惠客户过程中,积累了差异化的数据,依托科技系统加成,在客户洞察、风险识别、风控策略、定价体系等方面形成自身优势。例如,安华农险建立了天、地、空一体化的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农业数据的感知和诊断,对“三农”客户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保险机构成熟的风控体系,为自身风控体系做重要补充。

人才共育,智慧融合。一是专人专项对接,统筹资源协同。农村金融机构应采用银保专人对接模式,合理安排人才,提高合作效率。在渠道层面,同业客户管理部门牵头与保险公司对接,统筹保险公司业务合作,优化资源分配,协同经营单位建联;在业务层面,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具体业务合作,试点特色产品加载,形成稳定合作模式;在营销层面,由各经营单位与保险公司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对接,营销业务合作,引流产业客户。二是联合培育人才,健全激励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通过人员定期交流机制、制定科学培养计划,为双方培养懂银行、懂保险的复合型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应健全银保复合人才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年龄、学历、经验、技能,合理分析人员配置,划分不同人才梯队,对贡献度较高的人员设立专项津贴。三是共建同业专家库,互为人才补充。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可围绕农业业务、小微业务等细分领域成立同业业务专家库,定期交流行业资讯、分享行业研究成果,互为人才补充。

未来,农村金融机构可与保险公司围绕耐心资本、养老金融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保险资金体量大、周期长、来源稳,具备典型的“耐心资本”特性,适合科创领域早期、小型项目培育,也是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关键支撑。双方可通过整合股票、债权、信贷与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手段。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可借鉴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经验,探索“现代养老产业发展基金”、长期护理保险等,为中老年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设计、投资咨询、健康管理等一体化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