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月的风裹挟着麦浪与槐香漫过山岗,我们站在劳动者的丰碑前致敬躬耕,也在青年的火炬下重温觉醒。作为基层作协的党员队伍、发展力量与新生血液,我们既是历史长河的摆渡人,更是时代命题的答卷者。今天,我想以“信仰之墨”为引、“使命之笺”为纸,与诸位共探如何让党性光辉与文学理想在笔尖共振,让创作初心与青春热血在时代潮头交响。
一、以“躬身入局”的劳动姿态,淬炼文艺创作的党性纯度
国际劳动节的本质,是向所有以生命丈量土地的创造者致敬。对于作家而言,这种“丈量”当转化为对现实的穿透力、对人民的共情力、对真理的坚守力。
在泥土里淬炼“人民性”的成色
---此处隐藏2317字,下载后查看---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泛娱乐化”的侵蚀,我们要做“精神世界的守夜人”。正如作家王蒙所言:“文学是照见灵魂的镜子,绝非涂脂抹粉的梳妆台。”
永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
在重大主题创作中,党员作家当成为“逆行者”:在疫情文学中拒绝“伤痕消费”,在脱贫攻坚叙事中警惕“苦难美颜”,在生态文学中破除“田园牧歌”的幻象。
同志们!当我们以党员的忠诚丈量文学的边界,以青年的锐气突破创作的茧房,手中的笔便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而是解剖时代的柳叶刀、缝合文明的绣花针、传递信仰的接力棒。五月的麦浪正翻涌成诗,让我们以信仰为墨、以使命为笺,在乡村振兴的田垄上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谱写Z世代的《青春之歌》,让每个字都成为向党旗的致敬,让每部作品都化作对人民的承诺!
最后,愿我们永远铭记:入党时的初心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江河;五四的火炬不曾熄灭,它在我们的笔尖传递;劳动者的勋章永不蒙尘,因为每个字都是对时代的叩问。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在文学的星河中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