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到南师校园,见证母校又一届桃李芬芳,见证学弟学妹们梦想起航!看着你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我仍能清晰的记得在南师课堂里,老师们那句“法律人的使命,是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的教诲。此刻,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分享我的故事。
一、归零
从部队转业时,我曾担心年龄和专业的双重劣势。但母校教会我:真正的成长始于"把自己倒空"。在军旅生涯带给我的坚韧品格之外,我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抱着《法学方法论》熬夜划重点,向优秀法官、院庭长学习庭审技巧,把每个庭审细节记满笔记本。起点低不是借口,保持"空杯心态"才能让知识流淌进来。我们要保持空杯心态,但也要如荀子说的“君子要善假于物“,每个人的岗位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我们要利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在部队,我带过兵,我将部队的思想工作方法,用来调解老百姓的纠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被评为全省法院调解能手。
---此处隐藏734字,下载后查看---
“早晨从中午开始”,作为转业干部,起步晚了,为了迎头赶上,06年,我到南师大学习法律课程,白天开庭晚上上课,曾因椎间盘突出疼得无法坐下,只能站着写完2万多字的论文。但痛苦是成长的催化剂——在操场上倒走做康复锻炼时,我琢磨出了提高审判效率的"繁简分流审判法"。病愈后连续十多年结案数全庭第一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给你的每一道裂痕,终将成为透进光的缝隙。
三、扎根
做法官18年,我越发理解法治不是云端的概念,而是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长出的常青树。我深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鲜活的人生。曾有位母亲因儿子婚姻纠纷跪在法庭,我读完三本医学专著才理解疾病根源,最终化解两家积怨。我感觉,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说服了当事人,而是感动了当事人。母校教会我“笃学敏行”——学习不止于书本,更在倾听百姓的叹息与期盼。愿你们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能以“如我在诉”的共情,让每一份判决、每一次教学都传递人文的温度。专业素养的根基,永远深扎在服务人民的土壤里。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奔赴的远方,或许有"案卷如山"的深夜,也可能有"理想碰壁"的瞬间。但请记住:南师人"正德厚生"的基因,会在你每一次坚持专业操守时闪光;"笃学敏行"的训导,会为每个看似平凡的努力注入力量。再一次感谢母校的盛情邀请,祝愿各位学弟学妹一帆风顺、前程似锦!愿你们出走一生,归来仍是少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