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标志着全民健身事业迈入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体育战线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担当,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造福亿万群众的民生工程。
一、深悟“四个重要”核心要义,锚定全民健身战略方位
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深刻论断,既揭示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本质规律,又阐明了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新时代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必须从“四个重要”中把握发展方向,以系统思维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实践体系。深刻认识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全民健身通过增强人民体质、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筑牢民族健康根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健康意识增强,群众对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需求日益迫切,体育成为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全民健身通过科学健身知识的广泛传播为群众自主健康管理奠定认知基础,通过持续优化健身场景和赛事活动体系推动群众将健身发展为日常习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体质监测网络、专业化的运动指导体系、社会化的服务供给机制,将体育的普惠性与健康促进的针对性相结合,从而构建起覆盖全民、融入日常、自我驱动的健康提升路径,为夯实民族体质根基提供可持续的实践方案。
全面把握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民健身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可以不断满足群众对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社会参与、全面发展的多层次需求。身体层面,健身活动满足群众强身健体的健
---此处隐藏4068字,下载后查看---
强化载体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利用线上数字资源和线下绿色生态资源不断丰富群众健身新场景,打造体育消费新热点。
以融合共生绘就发展特色。深化跨领域融合,积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入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动体卫、体旅、体养、体教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工作与体育事业各领域融合,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有机衔接。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各要素集成融合,在保障经费、场地、活动等“硬指标”的同时,重视组织、指导、服务等“软保障”,系统化、制度化推进群众健身意识培育、健身习惯养成、科学健身指导等工作。以协调联动绘就发展本色。不断破解全民健身领域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在央地协调层面,突破传统简单管理模式,既强化中央政策导向性和资源统筹力,又赋予地方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空间,形成“战略引领——政策适配——动态反馈”的良性循环;在区域协调层面,面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传统,积极摆脱“一刀切”的政策惯性,通过转移支付与市场机制双重调控手段,引导发达地区技术、资源等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溢出。进一步激发发达地区基层活力,开辟政策标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精准“滴灌”弥补发展短板。构建东中西部协作平台,在动态平衡中推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安全护航绘就发展底色。强化政治引领与底线思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推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行业治理的政治自觉。构建全周期安全管理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部门联动机制,针对群众聚集、利用率高的室内外体育场馆和健身器材,马拉松、山地越野跑等群众性赛事活动,以及赛风赛纪等风险高发领域,建立健全标准研制、分级管控、长效监管的工作机制;构建覆盖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的制度体系,实现安全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提升。健全责任传导闭环,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行业监管和牵头部门责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压实场馆设施经营者和赛事活动组织者等的直接责任,全面提升各环节应急处置能力。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体育战
线将始终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以体育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奋力书写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华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体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