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促共富 乡村振兴添样本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春入山村处处花”。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既需要农业技术、数字技术的硬创新,也需要文化创意、文旅融合的软创新。乡村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荡气回肠的历史传说、精妙绝伦的手工匠艺和温暖甜蜜的情感记忆,是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重要的开发对象。

近年来,乡村传统文化正在经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发布的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果的一次整体展示。

此次入选的35个案例,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实现了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互融互促、共同发展,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一是强调共享的文化主题价值提炼。中国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和精神家园。凝聚乡村发展的共识在于乡土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充分彰显了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体验感。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首要工作就是构建村民价值共享的资源平台。这些共享资源包括物理资源、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

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坚持“留住乡愁,传承文脉”,南通市海门区确定“张謇故里、江海之门、生态田园”的综合定位,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坚守“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新时代红色标记……这些做法充分调动了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价值共识,通过乡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活化展示,发挥党建引领和技术创新优势,激活农民参与主动性和外来游客认同感,以乡村共同体美学情感营造和情绪表征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了乡村文化资源立体开发。

---此处隐藏1600字,下载后查看---

沧州市吴桥县充分发挥杂技大世界景区重大项目带动效益,促进周边文旅项目和配套文旅项目区域协同发展。临沂市沂南县健全文旅领导决策、投资运营和项目管理的多层级体系,构建县域文旅发展格局,探索村企共建共富模式。桂林市龙胜县构建出一套旅游企业主导、多主体联合经营、“党支部+公司+农户”经营、“村集体经济+”经营的创新模式。重庆武隆区荆竹村组建“乡宿联盟”,打造“一村一品”,推动“一二三产+旅游”融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农文旅消费要素立体整合,以田园、庄园和乐园为多元功能载体的三园空间共生模式,以“国有平台+民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或下属资管公司+农户”多元利益主体的效益共生机制,既保护了乡村文化遗产,挖掘了乡村特色文化,又活化了乡村产业结构,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地区包容性增长。

“稻花香里说丰年”。中国的乡村建设涵盖了美丽乡村(生态之美)、美力乡村(产业之美)、美好乡村(生活之美)及和美乡村(人文之美)等不同维度。中国的乡村本该是有机的、自然的、人文的、诗意的乡村。新时代的乡村为我们呈现的未来想象已不再是传统农耕社会乡土中国的刻板意象,而是现代中国新乡土中国的时代印象。新时代充满活力和韧性的现代乡村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应以村民为主体、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乡村资源的价值共享、情感共鸣和效益共生,建构一体化标准化乡村文旅品质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地方感的乡创文旅品牌,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跨界发展。

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正在实现新时代人文乡村发展范式的新突围,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思维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的生动体现,谱写了人文经济学范式下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的“中国样本”。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