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民融合”添活力
(一)搭建“融合架构”。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派出所、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成立由派出所党支部牵头,社区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联合党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辖区内的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同时,建立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合署办公制度,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让民警更好地融入社区,了解社情民意。目前,该派出所已在辖区内建立了5个“警民融合”示范社区,覆盖人口达3万余人。
(二)锻造“融合队伍”。从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和社会组织成员中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人员,组建“警民融合”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治安防范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协助民警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安全宣传等工作。此外,派出所还建立了民警与志愿者的结对帮扶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增强警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目前,志愿者队伍人数已达200余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三)开展“融合服务”。建立“所领导统筹、社区民警负责、志愿者协助、居民参与”的四级服务体系,为辖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在社区警务室设立综合服务窗口,集中办理户籍、居住证、身份证等业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警民融合”服务平台,开通线上咨询、预约、投诉等功能,实现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近年来,通过该服务体系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500余件,处理群众诉求1200余件。
---此处隐藏1555字,下载后查看---
(三)聚焦“管”。加强对辖区内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的管理。建立重点场所和行业档案,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督促业主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信息。同时,加强对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的管控,落实管控责任,防止发生肇事肇祸事件。
三、各方协同聚合力(一)志愿驱动。依托“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打造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评价的全流程管理模式。通过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根据积分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如“平安守护”“关爱孤寡老人”“法律宣传进社区”等,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激励促动。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对在基层治理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扶持、资金奖励和荣誉表彰;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此外,设立基层治理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基层治理项目和活动的开展,激发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五方联动”。通过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联动协作,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派出所发挥主导作用,负责维护辖区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社区居委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企业发挥资源优势,为基层治理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保障;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各类公益服务和社会活动;居民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治安防范。五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未来的工作中,**派出所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警民融合”“多元施策”“各方协同”的基层治理模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作,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更加紧密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