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欠税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上半年欠税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机制强基础,欠税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一是健全制度框架。全面修订并完善了《市税务局欠税管理工作规程》,细致地将欠税管理中的各项流程进行细化,涵盖欠税认定、催缴、追征等11项关键流程。通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征管牵头、分局主责、法制保障”联动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确保欠税管理工作有序推进。联合市法院、公安、银行等多部门共同印发《欠税联合惩戒协作办法》,精心建立起“信息共享、线索移交、联合约谈”三项机制。这一举措旨在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上半年,积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达3次,通过这些会议,各部门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了跨部门协作的制度化进程,使得欠税管理工作能够在多部门的协同下高效开展。

二是夯实数据基础。充分依托金税四期系统强大的功能,着手建立起全市的欠税动态数据库。在数据库构建过程中,从多个维度对欠税企业进行分类标识,包括行业、规模、欠税时长等方面,从而实现对欠税企业的“一户一档”精细化管理。目前,该数据库已覆盖欠税企业1200余户,并且数据准确率高达98%,为欠税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深入开展欠税数据专项清理工作,针对历史数据中的错误进行全面修正,共计修正错误数据56条,同时补录缺失信息23项。通过这些努力,确保了欠税管理台账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欠税追缴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分类别重精准,清欠攻坚成果斐然。一是重点税源专项清欠。针对全市年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全面且细致的“清单式”排查工作。通过严谨的排查流程,精准锁定欠税超过6个月的32户重点企业。为确保这些重点企业的欠税得到有效追缴,创新性地采取“领导包案+专班推进”的工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由领导负责包案,组建专门的工作专班深入开展工作。专班成员通过税务约谈、深入分析企业资金流等专业手段,精准定位企业欠税问题,上半年成功追缴欠税达1.2亿元。典型案例:集团长期存在欠税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税务局联合市国资委精心制定分期缴款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等方式,成功落实税款8000万元。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部门间协作的有效性,也为解决重点税源企业欠税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二是小微企业柔性执法。考虑到经济下行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在对小微企业的欠税清理工作中推行“辅导式”清欠策略。专门组织“税务管家”团队深入小微企业,开展上门服务。“税务管家”团队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政策辅导,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延期缴纳、信用修复等权益。通过这种柔性执法方式,累计化解小微欠税3800万元,占小微欠税总量的75%,在保障税收收入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与帮助。三是恶意欠税严厉打击。为严厉打击恶意欠税行为,联合公安经侦部门精心策划并开展“雷霆2025”专项行动。在这一专项行动中,加大对虚开发票关联欠税案件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共查处此类案件14起。对于其中情节严重的3起案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彰显了执法的严肃性。同时,为起到警示作用,曝光典型案例5件,成功追缴税款及滞纳金4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对恶意欠税行为的有力震慑。

(三)优服务防新增,源头治理不断深化。一是前置风险防控。积极探索并成功开发“欠税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具有强大的风险预警功能,能够对连续3个月零申报、销售收入与纳税额偏离度超30%的企业自动触发预警。上半年,通过这一模型,共计推送风险提示函230份,提前对89户存在欠税风险的企业进行有效阻断,将欠税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了欠税情况的发生。二是深化政策辅导。有针对性地开设“欠税易发行业专题讲堂”,聚焦建筑、商贸等高风险行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举办政策培训12场。每场培训吸引了大量企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参加,累计覆盖人数达1600人次。同时,为方便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税收政策,精心发放《涉税风险提示手册》2000余份,帮助企业提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防范欠税风险的意识。三是畅通救济渠道。对“征纳互动平台”的欠税申诉模块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这一优化,平台能够更加高效地受理企业经营困难证明、减免滞纳金申请等各类诉求。上半年,共受理此类诉求67件,并且保持了100%的办结率。其中,依法核准延期缴纳申请21件,涉及税款3100万元,为企业在面临经营困难时提供了必要的税收救济,体现了税务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兼顾企业实际困难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此处隐藏2402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聚力攻坚,推动清欠行动再提速。精心策划并开展“百日清欠攻坚”行动,针对欠税超100万元的企业实行“红黄蓝”三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根据企业欠税的时长、金额等因素进行分类,红色代表欠税超1年的企业,黄色代表欠税时长在6-12个月的企业,蓝色代表欠税时长较短但金额较大的企业。通过这种分类管理,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确保在年底前红色企业的清理率达到90%、黄色企业达到70%,从而有效提高欠税清理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

(二)科技赋能,实现监管能力再升级。计划上线“欠税智能监控平台”,这一平台将整合税务、工商、银行等8类数据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构建起“信用评分+资金追踪+资产画像”三维模型。该模型将全方位、多维度地对企业的欠税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从而实现精准监管。通过这一平台的运行,力争使欠税新增率同比下降20%,有效提升欠税管理工作的监管效能。

(三)协同共治,构建长效机制再突破。积极推动市政府将“清理欠税”纳入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各部门更加重视欠税清理工作。同时,联合发改委对欠税企业限制财政补贴申请,探索建立“税收信用一票否决制”。这一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对欠税企业的约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纳税信用,积极履行纳税义务,从而构建起欠税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欠税管理工作的协同共治。

(四)精准宣教,促进税法遵从再提升。精心制作《欠税警示录》系列短视频,采用“案例释法+政策解读”的创新形式,通过抖音、税企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推送。计划覆盖纳税人达10万户次,通过这种直观、生动且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向纳税人深入解读欠税的危害以及相关税收政策,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欠税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