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漏洞:层级衔接与流程执行的双重困境。
镇级监管的“细节盲区”。在2万以上50万以下工程类项目监管中,大多数乡镇尽管建立了“四议两公开—申请—挂网公示—招标—施工—验收—报账”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且通过多部门联合验收确保流程规范,但审计发现仍存在隐蔽监管死角。例如,部分项目细节审核不够深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未及时报备,导致竣工结算与合同约定偏离,暴露出事中动态监督的精细化程度不足。
市级监管的“资产断层”。依据规定,5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需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但其资产移交环节问题突出。以整合乡村振兴、水利移民等多渠道资金的项目为例,仅部分出资单位履行资产移交,乡镇财政所登记的固定资产仅为实际总量的“冰山一角”。如某市级交通部门直接招标建设的通组公路,奖补资金未通过镇村账户,施工单位未移交资产,导致村级资产确权仅完成50%,形成“数据黑洞”。
---此处隐藏2595字,下载后查看---
(四)完善审计监督与问责机制
实施“嵌入式”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将农村三资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审计计划,对50万元以上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关注资产移交、资金使用、数据真实性等环节。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屡审屡犯的单位进行约谈,强化审计威慑力。
建立跨部门联合问责制度。对因部门协作不畅、信息滞后、监管缺位导致项目底数不清的,由纪委监委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启动问责程序。如对未移交资产的市级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将整改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倒逼责任落实。
三、结语
农村“三资”项目监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在于破解信息不对称、流程不规范、能力不匹配的深层矛盾。通过数字化平台搭建、标准化流程再造、基层能力提升与审计监督强化的“组合拳”,可有效消除监管盲区、明晰项目底数,为农村资产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需持续深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三资”管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型,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