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科技型企业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实力最突出的创新主体,是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xx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xx创新驱动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纵深推进企业“落地、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大工程,走出了一条xx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数量规模实现倍增。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xx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xx家、认定瞪羚(潜在)企业xx家,同比增长xx%、xx%、xx%。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潜在)企业数量分别达到xx家、xx家、xx家,是“十三五”末的x倍、x倍、x倍,提前2年完成“倍增计划”目标任务,数量规模实现历史新突破。

(二)集聚效应更加显著。截至2024年底,xx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xx家、全市占比xx%,认定高新技术企业xx家、占比xx%,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两类企业”)的重要集聚区,两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汉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xx家、占比xx%,高新技术企业xx家、占比xx%)、xx县(科技型中小企业xx家、占比xx%,高新技术企业xx家、占比xx%)、xx市(科技型中小企业xx家、占比xx%,高新技术企业xx家、占比xx%)“两类企业”占比相对较大,全市“两类企业”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国家、省级高新区和省级经开区等园区、中心城区的“两类企业”集聚效应尤为明显。

(三)经济效益稳步提升。xx市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应享尽享激励政策,2022年、2023年、2024年市财政分别兑现相关奖补资金xx万元、xx万元、xx万元,奖补金额逐年递增。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企业自身规模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xx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xx家,占比xx%,同比增长xx%,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逐年提高,为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处隐藏2047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接续实施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接续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着力扩基数、强能力。深化市级部门一对一包联重点科技型企业工作机制,推进科技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院所”,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型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构建“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梯度培育链条,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二)加快科技人才培育,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借智借力xx加大高层次人才引用力度,围绕产业链“揭榜挂帅”推进研发攻关和创新突破,用好xx“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和xx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政策,为科技型企业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按照“聚焦一个重点产业,联合一个高校院所,建立一个科研平台,培养一支人才队伍”的“四个一”建设模式,为每条市级重点产业链建设一个共享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支“引得来、留得住、真管用”的科技服务队伍,集中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型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落地落实政策激励,优化创新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科技政策文件,顶格执行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推动惠企政策快速兑现。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创新平台搭建等工作,实行“点对点”服务,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有效整合产业园区、科创平台、科研院所等资源,协同推进科普宣传和研发创新,持续强化科技新知识学习,切实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谋划包装,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全力推进“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扭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项改革”提质扩面增效,推动改革向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延伸,进一步拓面扩量。把引进转化科技成果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动态更新高校待转化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需求、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招商目标企业“四张清单”。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支持模式。优化“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主题、一链一专场、县区全覆盖”项目路演xx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搭建成果供需精准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