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成效
(一)茶叶大县地位基本确立。全县上下坚持首位首责、首业首抓,累计发展茶园xx万亩、绞股蓝xx万亩,万亩以上茶叶基地镇xx个,培育标准化茶园xx万亩,新建绞股蓝标准化种植基地xx万亩,认证绿色茶园xx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创建命名省级现代农业(茶叶)园区x个、市级xx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终期绩效评估。培育市场主体xx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x家、省级xx家、市级xx家。全县xx万余人从事与茶相关产业,2024年产茶xx万吨,综合产值xx亿元。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域”,2025年荣获全国“xx茶重点产区”。
(二)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抢抓厅市协同支持xx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县委印发《xx县加快建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决定》,成立xx县xx茶产业链党委,统筹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县政府出台《xx县xx茶产业奖扶办法》《xx县xx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贷款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县财政每年预算xx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成功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产业集群等一批重大项目,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严格落实产业奖扶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监管,按照资金支持方向和扶持领域优选项目业主,重点支持产业链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强化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2020年至2024年,全县累计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xx亿元,用于茶园提质增效、数字化生产线建设、茶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茶文化茶科技应用转化、夏秋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冷链仓储物流设施配套、茶产业贷款贴息等领域。
(三)产品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深化院地合作,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绞股蓝茶等多元产品。大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茶品牌矩阵,“xx女娲茶”“xx绞股蓝”区域公用品牌贯标率达90%以上。围绕茶资源综合利用,引进年产1万吨工业原料茶生产线项目,建成投用智能化加工生产线6条,改扩建绿茶生产线35条,红茶、黑茶生产线12条,带动夏秋茶增产4000吨以上,以资源有效利用增加亩均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此处隐藏2644字,下载后查看---
(二)坚持市场导向,畅通产品销售渠道。一是开发特色产品,依托国际国内权威茶叶研究机构,深度分析xx茶产业的市场优势,确定茶产品培育结构及主攻方向,重点研发3-5款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产品,带动xx茶产品提升溢价能力。二是严格贯标管理,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建设要求,强化“xx女娲茶”“xx绞股蓝”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加大标准贯彻执行力度,推动茶产业从卖“名茶”向卖“名牌”转变。三是提升加工工艺,聘请全国制茶能手,对xx茶制作、优质黑毛茶加工、工业原料茶生产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提升加工工艺,让xx茶加工标准符合大市场需求,融入国内茶叶大品牌消费圈。四是拓展销售市场,鼓励企业抱团在目标市场建设茶品牌展销中心,发展分销网络,巩固茶产品销售主阵地。支持井泉茶业、一茗茶业等重点外贸企业加大产品出口,力争年出口茶产品2000吨以上,建设陕茶出口重点县。
(三)坚持绿色发展,守牢质量安全防线。一是强化社会化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建设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茶园托管代管、病虫害统防统治、原料代收代售等社会化服务,构建形成“龙头企业+乡建公司+农户”集约化经营格局。二是提升机械化水平,支持茶业园区推广全程机械化,进一步配套完善茶业园区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提高防涝抗旱能力,强化园区管护水平,以全程机械化提高茶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降本增效、增产增收。三是建设标准化基地,巩固提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果,严格农业投入品管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支持企业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加强茶叶质量源头管控,建成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0万亩,以标准化建设确保源头安全、提升产品质量。
(四)坚持延链增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着力丰富茶元素,补齐城镇和景区茶文化元素,大力推进茶文化“五进活动”,着力营造人人说茶、处处见茶的良好氛围,为深入推进茶文旅融合奠定基础。二是深入推进茶文旅,支持民企、国企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将蒋家坪凤凰茶山、长安洪福茶山、广佛枫树岭茶山等重点茶山打造成登茶山、赏茶韵、品茶香的茶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景区,深度开发“茶旅+民俗”“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业态,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积极开发新茶饮,支持田珍茶业、神草园茶业等重点龙头企业面向新消费群体,加大与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龙头企业战略合作,积极开发茶味冰激凌、绿茶啤酒、绞股蓝饮料等新式茶饮,推动茶产业在新赛道上多元发展。四是精心举办茶活动,政府鼓励、企业主体、专兼结合,着力培养茶文化演绎队伍,积极推进茶艺茶道传承、涉茶文创路演、文创产品开发,精心筹办全国绿茶品牌大会、国际茶日、开园节等重大茶事活动,以活动引流促消费、聚人气、增活力。
(五)坚持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一是深化院地合作,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地合作,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深入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延链增效。支持链主企业深度融入xx,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培育,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培训机构开设茶学班,支持链主企业与专业院校建立定向培养关系,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依托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新型适用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本土制茶工匠,确保每个茶业园区、每家重点企业都有专业营销管理人员和制茶工程师。三是强化数字支撑,用好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全面收集掌握xx茶产业数据信息,精准研判市场趋势、产品需求、消费动态,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和市场研究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坚持政策驱动,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一是用好贴息政策,用好省农业农村厅、xx市政府支持xx建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产业全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银行贷款贴息、茶业经营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银行贷款贴息,促进茶企发展壮大,带动产业延链增效。二是用足奖扶政策,用实用足县级配套的3000万元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对主体培育、品牌市场、科技创新、外贸出口、茶旅融合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大支持,以奖代补加快建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是争取项目支持,统筹用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推动更多项目落地xx,多渠道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四是强化资金监管,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贷款贴息资金监管,加大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及时开展资金使用专项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合乎规定,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