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镜正衣冠扎根基层守初心——参加全市在职县处级干部警示教育的心得体会(某某市社会工作部部长)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7月x日下午,我有幸随赖有常书记、窦小军市长及各位市领导一同走进楚雄州新时代廉洁教育中心。那一个个曾经身居要职、如今身陷囹圄的熟悉面孔,那一句句声泪俱下、追悔莫及的沉痛忏悔,犹如一记记重锤,猛烈敲击着我的心灵;更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无情剖开了思想蜕变、行为失范的病灶根源。特别是赖书记在现场讲授的廉政党课,深刻剖析的“五大警示”和掷地有声的“五个决不能”要求,字字千钧、振聋发聩。这不仅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警示教育,更是一次深刻检视自身、反思工作、校准方向的宝贵契机。

作为新组建的社会工作部部长,我深知肩上的担子之重。社会工作部承载着加强基层治理、服务民生福祉、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使命,直接面对群众,服务对象多是困难群体、特殊人群。我们的每一项政策落实、每一分资金使用、每一次服务提供,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此次警示教育于我而言,不仅是对个人党性的淬炼,更是对社会工作领域如何筑牢廉洁防线、践行初心使命的深度叩问。结合社会工作部的职能职责和某某实际,谈几点刻骨铭心的体会与思考。一、深悟“五大警示”内核,筑牢社工领域“为民务实清廉”的根基

赖书记剖析的“五大警示”,直指腐败问题的本质,也精准点中了社会工作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社会工作部虽不直接掌管“大项目”、“大资金”,但点多面广、贴近基层,同样面临着“微权力”寻租、“微腐败”滋生的风险。我们必须从警示中汲取教训,将其融入社会工作全链条。

警示一: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滑坡,必须筑牢思想根基。剖析的案例警示我们,信仰迷茫、初心蒙尘,必然导致方向迷失。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线阵地。反思社会工作领域,个别人员可能存在“服务就是施舍”、“岗位就是饭碗”的模糊认识,缺乏“为民爱民”的真挚情怀和坚定信念。如何确保社工队伍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本色?我们将: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铸魂。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关于民生工作、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社工队伍教育培训的首课、必修课。依托市委党校、社工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结合某某恐龙文化公园“科普+公益”、金山古镇“文脉传承与社区营造”等本地实践案例,开展沉浸式、场景化教学,引导社工深刻理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二是深化宗旨意识教育。组织社工深入困难群众家中、社区治理一线,开展“换位体验”、“民情恳谈”活动,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真实呼声,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擦亮为民初心。三是选树宣传“最美社工”典型。深入挖掘宣传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优秀社工事迹(如长期服务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倾力帮扶残疾人的“贴心人”),用身边榜样激励队伍坚守信念。

警示二:纪律规矩意识淡漠必然导致行为失范,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案例中无视纪律、突破底线的惨痛教训,深刻揭示了规矩意识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涉及低保、特困、残疾人补贴、慈善救助、公益项目等多类民生资金和资源分配,虽是“小”权力,却关乎“大”民生,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反思当前工作,我们在政策执行的规范性、资金监管的精准性、服务流程的透明性上,仍有提升空间。我们将:一是织密制度笼子。系统梳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的工作流程和廉政风险点,制定完善《某某市社会工作部民生资金管理使用细则》、《社工服务项目廉政风险防控指引》、《社会组织评估监管办法》等制度,明确操作规范和禁止性条款。二是加强纪律规矩教育。将党纪国法和部门规章制度纳入社工岗前培训、在职教育的核心内容。邀请纪检监察干部、审计专家进行专题授课,用发生在民政、社保等领域的“微腐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每一位社工都清楚“红线”在哪、“雷池”勿越。三是推行“阳光社工”。在村(社区)全面公开各项惠民政策、救助标准、申请流程、发放结果。探索利用“某某社工”AAA公众号、村(居)务公开栏等平台,定期公示民生资金使用、公益项目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警示三:监督缺位和权力失控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必须扎紧制度笼子。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滥用。社会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服务对象分散,监管难度相对较大。必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将:一是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强化部机关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管,对民生资金、购买服务项目实行全流程跟踪审计。建立社工服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二是强化外部协同监督。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线索移送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是创新群众监督方式。在社工站(室)设立“廉情信息员”,聘请服务对象代表担任“义务监督员”。畅通“12349”民政服务热线、“某某社工”网络平台等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快速核查、及时反馈。四是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加强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资质审查、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严防“公益”外衣下的利益输送。

---此处隐藏4426字,下载后查看---

打造基层治理“阳光透明”工程。一是深化村(居)务公开。指导督促村(社区)依法依规、及时全面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特别是惠民政策落实、集体“三资”管理、工程项目等情况,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推广“院落议事会”、“楼栋协商会”等微治理形式。引导社工运用专业方法,组织群众在“家门口”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推动问题在基层解决、矛盾在基层化解、民心在基层凝聚。三是培育发展监督类社区社会组织。支持成立社区监督委员会、居民监事会等组织,鼓励老党员、老干部、热心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监督,形成多元共治的监督格局。

构建社会组织“健康培育”生态。一是严把入口关。加强社会组织登记审查,重点关注发起人背景、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等,严防“问题组织”进入。二是强化过程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年检、评估、抽查、审计等制度,重点监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多、涉及资金量大的社会组织,规范其财务管理和项目运作。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和诚信引导。开展社会组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廉洁从业培训,引导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自律机制。推行社会组织信用承诺和信用记录制度,对违法违规、失信失范的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处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擦亮为民服务“暖心惠民”品牌。一是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特殊群体,精准对接需求,策划实施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的微服务、微项目(如“爱心助餐”、“银龄课堂”、“阳光家园计划”),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提升社工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鼓励社工深耕特定领域(如社区矫正、精神康复、临终关怀),运用专业方法提供精准服务,避免“大水漫灌”。三是弘扬社工精神,讲好社工故事。大力宣传某某社工在疫情防控、防灾减灾、社区治理、扶危济困中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展现社工队伍的良好风貌,提升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凝聚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

四、扎根泥土守初心清风正气护民安

警示教育中心的每一幕场景、赖书记的每一句箴言,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社会工作,植根于基层沃土,服务于万家灯火,岗位平凡却责任千钧。作为社会工作部的带头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以此次警示教育为新的起点,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清醒、如临深渊的警醒,带头践行“五个决不能”要求,团结带领全市社工队伍,始终坚守为民初心,永葆清廉本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严明的纪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管好用好每一分民生资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心坎上,努力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清廉务实社工铁军,为某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社工力量,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报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