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规范行动动员部署会议,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决定性阶段、新一轮国家考核评估临近的关键时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实地观摩*村“三资”盘活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我们既切身感受到精准施策的强大动能,亦需清醒直面当前管理短板对发展根基的严峻挑战。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为我们厘清家底、管好用好农村集体“三资”指明了根本方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根基在于强村富民,关键在于激活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本次会议旨在以前沿理念引领、以问题倒逼改革、以制度重塑生态,凝聚全县共识,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打响“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物质根基与治理基石。下面,围绕深化规范、提质增效,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意见。
一、站位全局,锚定方位,深刻把握“三资”清源固本的战略意义与攻坚指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集体“三资”作为支撑乡村发展最基础的要素禀赋,其管理效能直接关乎党执政根基的稳固、乡村治理的成败与农民福祉的厚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协同攻坚,“三资”管理在制度框架构建、产权关系明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定基础。然而,我们更需高度警醒,对标总书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总要求,审视“三农”发展新形势与新挑战,我县“三资”领域沉疴积弊依旧凸显,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的显性障碍。其深层矛盾集中表现为权责失据、程序失范、监管失灵三大关键瓶颈,亟需从政治高度与全局维度彻底纠偏。
(一)权责明晰:筑牢产权基石,厘清治理边。权属界定不清、主体责任模糊是“三资”乱象频发的总根源。其危害在于侵蚀集体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动摇村民自治运转的秩序,必须作为治本之策优先破解。一要彻底清查确权。运用现代测绘、信息手段,对集体各类资源性资产(土地、林地、水域等)、经营性资产(厂房设备等)、非经营性资产及资金债务实施全域核查、精准测绘、逐项登记,建立统一、权威、动态更新的“三资”底数数据库与空间矢量图,确保资产类别清晰、数量精确、空间定位无死角,为权属界定提供不可辩驳的物证基础与数据支撑。二要精细权属界定。严格遵循法规与集体决议,历史遗留问题尊重事实与村民公意,无争议资产加速颁发统一权证,争议资产依法依规妥善化解权属争端,确保资源资产在法律层面与村民认知层面实现“户有所属、权有其主”的清晰归属格局,为后续盘活运营奠定无争议的法治基石。三要压实主体权责。全面梳理村级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及乡镇经管部门在“三资”管理全链条中的法定权责清单与履职负面清单,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内部管理职责与乡镇政府监管职责的刚性约束机制,严禁职能错位、责任悬空,确保每一项资产、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的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实现管理责任刚性落地无死角。
(二)流程再造:规范决策运行,压缩寻租空间。程序规则缺失、监督制衡虚设是滋生权力滥用与管理失控的直接土壤。必须通过再造严谨、透明、刚性的决策执行流程,堵住“微腐败”的制度漏洞。一要严密议事规程。硬性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在集体资产处置、资源发包、工程发包、大额支出等重大事项中的全程适用,严格界定提议主体、议事范围、表决程序及公开时效,用流程化、模板化的机制设计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重大事项处置中得到实质性体现和不可剥夺的保障,彻底摒弃“一言堂”。二要统一交易规制。依托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或乡镇分中心,将集体资源发包、资产租赁、工程采购等全部纳入平台实施标准化、电子化、阳光化交易流转,强制推行公开竞价或竞争性招标规则,统一合同要素与示范文本,实施县乡两级联审备案与电子档案留痕追溯,从机制源头消除暗箱操作空间,确保集体利益最大化原则落实于每一次交易。三要刚性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财乡管+在线支付”模式,村级账户及印鉴由乡镇“三资”中心集中管控,所有收支全程在线留痕、非现金结算,建立支出额度分级审批、大额支出联合审签、原始凭证电子化归集等全链条内控机制,同步强化村内民主理财小组日常审查职责,实现财务行为处处留痕、笔笔可溯、环环受控,将“钱袋子”锁进制度的保险箱。
---此处隐藏5066字,下载后查看---
三、重锤实落,久久为功,压茬推进“三资”规范管理各项部署终端见效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总书记反复告诫,“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深化规范行动涉及利益调整深、覆盖主体广、推进周期长,务必以“钉钉子”精神和“闭环式”管理,确保各项部署一抓到底、落地生根。(一)锚定主责强链:构建齐抓共管责任体。明晰权责、贯通责任链条是工作落实的根本前提。一要以上率下压实领导链条。严格落实县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将“三资”规范行动纳入党委重要议程定期研究调度;县级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多部门参与的高规格工作专班,负责政策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乡镇党(工)委书记直接抓部署协调、矛盾化解、进度督导,实行重点村分包蹲点制度;村党组织书记扛起主责主业主场之责,细化村级执行路线图与时间表,形成“县级统筹、乡镇主战、村级落实”的垂直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二要打通壁垒优化协同链条。健全农业农村局牵头抓总(政策标准、业务指导)、纪检监察监督保障(执纪问责)、财政支撑保障(经费安排)、审计把关问效(专项审计)、资源规划确权赋能(产权基础)、司法法治护航(合同法治保障)、组织部门强化队伍(干部培训考核)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专班例会、信息通报、联合督导、问题会商“四项”常态化联动制度,推动资源同向聚合、力量同频共振,解决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问题。三要直抵末梢激活执行链条。制定涵盖县直部门、乡镇班子、村级组织的差异化、可量化考核指标(如确权率、平台使用率、违规问题查处率、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晋升、项目资金分配刚性挂钩;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正常增长机制与“三资”管理专项绩效奖励制度;对履职不力、进展滞后单位严肃约谈问责,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确保压力穿透“最后一公里”。
(二)靶向施策精链:深耕分类改革示范田。结合县域发展不平衡实际,必须精准滴灌、分类推进。一是前沿引领打造领跑方阵。选取一批集体经济较发达、班子战斗力强、管理基础良好的村作为改革攻坚试验田,支持其在规范基础上大胆探索:开展集体资产所有权、资格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深度改革试验;引入专业咨询机构指导资产证券化(如收益权抵押融资)、发展基金运作(抱团投资域内外优质项目)、村投公司市场化运营等前沿模式;深化乡村闲置资源与文化、生态价值融合开发路径创新(如“村居+文创”、“生态+康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样板,引领全县进阶提升。二是筑基赋能固实中间梯队。对大多数发展中村庄,聚焦于夯基础、立规矩、提效能:强力推进清产核资“回头看”确保底数绝对精准;全面导入标准化管理规则体系(决策、交易、财务、公示、监管五大模板);由乡镇派出骨干力量驻点指导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应用实战化;重点支持盘活闲置资源、整治无效合同、化解不良债务、优化收益分配等实效型行动,增强发展内生动能,促其向标准化良性轨道快速跃升。三是攻坚兜底帮扶薄弱单元。对基础薄弱、矛盾突出、管理混乱的难点村,采取“一村一策”攻坚方案:由县级领导包保、县直部门结对、选派工作组驻村攻坚;优先匹配财政与金融资源用于债务清理、资产确权、基础信息化建设;简化优化政策流程以适配其承受能力;同步开展基层组织整建与能力强化培训;设立管理规范过渡期考核目标,优先解决历史“烂账”,确保不因薄弱而掉队,逐步纳入规范化总轨道。
(三)动真碰硬促链:锤炼严实深细硬作风。过硬作风是工作落实的根本保障,必须以督察利剑破除形式主义梗阻。一要全链闭环督察督导。建立健全“专班月度调度、纪委嵌入督察、审计专项跟踪、人大政协监督”四位一体督查体系。县级专班聚焦重点任务时间节点逐项销号管理;纪委监委将“三资”规范纳入政治监督,对行动迟缓、虚假整改、数据造假等行为直查快办、公开曝光;审计部门围绕产权管理、资金支出、合同执行等重点事项开展穿透式审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过程监督评议,形成监督网络闭环。二要严实深细考核问效。制定量质并重(基础规范度+效益增量度)、远近结合(当前整改+长效管控)的综合评价体系,细化到季、年关键指标完成度排位;考核结果强化运用:先进乡镇村在项目资金、评优评先、干部使用上予以倾斜;后进单位主要领导书面检讨、大会表态、约谈问责,考核结果纳入乡镇党政正职及村干部任期档案,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强效倒逼机制。三要标本兼治建强队伍。把“三资”管理一线作为锻炼和考察干部的重要阵地,对在改革攻坚、矛盾化解、创新探索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同时,聚焦村组干部关键风险岗位,强化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完善村民监督举报反馈响应与激励保护机制;深化容错纠错机制对探索性失误的包容,营造鼓励担当作为、支持改革创新的浓厚干事氛围。
同志们: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使命如磐,重任在肩。我们不仅是在清查一笔经济账,更是在盘点民心账、政治账;不仅是在整治一种乱象,更是在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组织根基。当前,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正徐徐铺展,“三资”的良性管理与高效运营,正是画卷上最为重要的底色与基石。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的工作要求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把“三资”规范管理每一项部署都当作“必答题”做实做深,每一个环节都当作“分内事”落细落小,全面掀起“三资”管理变革深化提升的新高潮,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全县人民检验的过硬业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