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攻坚收尾冲刺专题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当前我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形势,聚焦攻坚收尾阶段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动员全区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冲刺,确保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刚才,市住建局的*同志,以及各参建单位、街道社区的负责同志都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汇报了进展,也亮明了态度,更指出了问题,听了很受启发。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亲临现场指导的市住建局*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奋战在老旧小区改造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自“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我区始终将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累计投入资金数十亿元,完成了*个老旧小区、超115万平方米的改造工程,惠及居民超过4.2万户,一大批昔日功能不全、环境不佳的老旧小区实现了“逆生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实实在在地提升。进入2025年,我们乘势而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接续推进这项工作。今年,我区第一批次12个小区的改造项目,涉及楼宇210栋、居民近12000户,目前已全面进入攻坚收尾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第二批次10个小区的改造也已全面进场施工。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任务最集中、挑战最严峻、冲刺最关键的时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发扬斗争精神。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部分项目存在收尾不彻底、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个别施工单位存在安全意识松懈、文明施工标准不高的情况;跨部门、跨单位协同作战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会议要解决的“靶心”,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在“清零销号”上再下实功,全力推动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一)锚定收尾关键环节,筑牢工程质量基石。收尾阶段作为改造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其质量直接决定项目最终成色,绝非简单的“扫尾”,而是关乎群众满意度的“试金石”。当前第一批次项目已进入验收倒计时,必须以“零遗憾”标准从严把控每一个细节。各施工单位需立即组建专项验收小组,联合监理单位开展全域“回头看”行动,对照最初设计蓝图、施工合同条款及前期收集的300余条群众反馈意见,逐项核查墙面平整度、管道密封性、电路安全性等关键指标。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问题清单要细化至窗台渗雨、地砖空鼓等具体瑕疵,责任清单明确施工班组、监理人员双责任人,整改清单标注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实行“每日调度、每周通报”制度,对整改滞后的单位启动约谈机制,坚决杜绝“应付式整改”。特别要强化隐蔽工程复查,如地下管网压力测试、墙体保温层厚度检测等,需留存影像资料备查。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项整改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让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二)攻坚“飞线”整治顽疾,重塑空中清朗环境。空中线缆乱象不仅影响社区美观,更存在线路老化短路、高空坠落等安全隐患,是群众投诉的“高频项”。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彻底整治,由区住建局牵头成立专项指挥部,整合街道、社区、供电公司及五大通信运营商力量,组建20支专业整治队伍,实施“清零行动”。创新推行“三共工作法”:共商整治方案,组织技术人员逐楼栋勘查,结合建筑结构制定“入管深埋”“沿墙暗敷”“桥架分流”等差异化方案,如老旧多层楼采用PVC管穿线,新建电梯房配套智能桥架;共建责任体系,签订《联合作战承诺书》,明确运营商负责线路梳理,社区协调居民配合,施工队承担改造施工,费用按“企业为主、政府补贴”比例分摊;共享整治成果,建立线缆台账数据库,标注线路权属和维护责任。整治过程中要同步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张贴漫画海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群众了解乱线危害。力争验收前完成87个小区整治,拔除废弃线杆236根,整理线缆总长超15万米,实现“空中无蛛网、地面无废线”的目标。

---此处隐藏8824字,下载后查看---

三分建,七分管。如果后续管理跟不上,改造的成果就难以巩固,甚至会前功尽弃。我们必须从项目规划之初,就同步谋划好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物业企业的提前介入和无缝衔接,至关重要。*物业等企业,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从现在开始就要深度参与。

(一)规范过程管理,筑牢接收基础。改造过程中的协同配合与接收准备,是保障改造成果落地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执行“垃圾日产日清”制度,在小区闲置区域划定3-5处建筑垃圾专用堆放点,设置封闭式围挡并张贴醒目标识,安排专人每日巡查,杜绝生活垃圾混入。配备2辆以上密闭式清运车,与施工单位签订《垃圾清运责任书》,明确“上午清运、下午保洁”的作业流程,确保堆放点周边无散落垃圾、无异味扩散。同步建立“垃圾清运台账”,详细记录清运时间、数量及去向,每周公示接受居民监督,将环境维护纳入施工单位考核,与工程款支付挂钩。对于已完成改造的设施,要实施“清单式接收”管理。联合施工、监理单位组建验收小组,对照设计图纸逐项核查道路平整度、监控摄像头角度、绿化苗木存活率等指标,对休闲健身器材进行负荷测试,确保符合安全标准。验收合格后立即建立“设施档案”,详细登记设备型号、安装位置、保修期限等信息,录入电子管理系统实现动态追踪。同步制定《设施管护细则》,参照市区考核标准细化巡检频次:道路每周检查裂缝与积水情况,监控设备每日测试运行状态,绿化植被每半月修剪养护,健身器材每月进行安全螺栓紧固。明确管护责任人与处置流程,发现问题1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处置,确保新增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二)升级服务品质,惠及居民生活。硬件设施提升后,物业服务需同步实现“质的飞跃”,让居民切实感受改造带来的生活变化。在基础服务方面实施“精细化提升计划”:安保环节实行“24小时三班轮岗”制度,配备智能门禁系统与电子巡更设备,每2小时记录一次巡查轨迹;保洁服务升级为“楼栋包干制”,保洁员负责固定区域的日常清扫与垃圾分类指导,每周开展一次“深度保洁日”;绿化管护引入专业团队,根据季节特点制定修剪、补种、病虫害防治方案,打造“四季有景”的小区环境;维修服务承诺“15分钟响应、30分钟到场”,建立“维修服务评价体系”,居民满意度与维修人员绩效直接关联。增值服务领域探索“智慧化+人性化”模式,满足多元需求。搭建小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物业费缴纳、报修投诉、访客预约等功能“一键办理”;引入智能快递柜与社区团购自提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针对老年居民较多的小区,开设“助老服务站”,提供免费理发、健康监测、代缴水电费等服务;与周边商户合作推出“便民服务包”,涵盖家政保洁、家电维修等折扣服务。定期开展“居民需求调研”,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座谈会收集意见,每季度更新服务清单,让物业服务真正贴近居民生活,使改造成果转化为持续的幸福感。(三)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是实现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需从制度建设、多元参与、考核激励三方面形成闭环。完善《小区管理规约》,经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严格执行,对车辆停放、宠物管理、公共空间使用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违约约谈+公示曝光”强化约束力。推行“物业+业委会+社区”三方联动机制,每月召开协调会商议管理难题,业委会负责监督物业服务质量,社区提供政策指导与矛盾调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支撑”的治理格局。资金保障方面构建“多元筹措”模式,在物业费基础上,设立“公共收益账户”,将广告位租赁、快递柜场地费等收入用于设施维护,每季度公示收支明细。引入“居民积分制”激励参与管理,居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活动积累积分,可抵扣物业费或兑换服务,激发自治热情。建立“动态考核”制度,由社区牵头组织居民每半年对物业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与物业合同续签、政府补贴挂钩,连续两年低于60分的启动更换程序。通过这套“制度管人、机制管事、多元参与”的长效体系,确保改造后的小区始终保持整洁有序、服务优质的良好状态,实现从“改造达标”到“持续向好”的长远发展。

同志们,老旧小区改造的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考验着我们的责任担当,也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希望大家以今天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振奋精神、扛起责任、合力攻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各项改造任务,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