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发言材料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8月1日至8月5日,我有幸作为开发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跟随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团,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无锡市高新区开展为期5天的学习交流。此次考察紧扣“对标先进找差距、聚焦主业谋突破”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深入学习了江浙地区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园区运营、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将个人学习体会与思考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本次考察是一场“颠覆认知”的产业之旅,让我看到了“差距之外”的深层逻辑

出发前,我对江浙开发区的印象停留在“经济强、企业多”的模糊认知里。但当双脚真正踏上杭州钱塘新区的土地,站在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的智能生产车间外,透过玻璃幕墙看到上百台机械臂有序舞动、AGV物流车精准穿梭、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时,内心的震撼远超预期——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说话”:不是简单的“规模大”,而是“链条全”;不是粗放的“速度快”,而是“精度高”。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服务中心”,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办理环评手续的企业负责人王女士。她一边翻看着刚打印出来的审批结果,一边感慨:“以前跑手续要跑5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递材料,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我们梳理了政策适用条款,3天就办结了,比预期快了一倍!”更让我们意外的是,服务中心大厅里没有“一刀切”的叫号机,取而代之的是“帮办员”流动服务——他们戴着工作牌,主动询问企业需求,用方言或通俗语言解释政策,连老年人都能轻松沟通。这种“服务不是管理,而是成就”的理念,与我们日常工作中“完成流程即可”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在无锡高新区的“科创飞地”园区,我们参观了一家从深圳“飞”来的半导体企业。负责人介绍:“这里虽然物理空间不大,但配套了共享实验室、中试车间和政策申报专班,我们在深圳做研发,无锡做量产,成本降了30%,效率提升了40%。”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江浙开发区的竞争力,早已不是“拼土地、拼政策”的初级阶段,而是转向“拼生态、拼服务、拼协同”的高阶逻辑——他们不仅在“种企业”,更在“育生态”;不仅在“引项目”,更在“聚人才”;不仅在“做产业”,更在“造场景”。

---此处隐藏2489字,下载后查看---

第二,从“管企业”转向“服务企业”,构建“有温度的政务体系”。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并配套“政策计算器”“问题直报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同时,建立“干部包联企业”制度,要求干部每月至少到企业走访2次,不仅要“看厂房、查数据”,更要“坐下来聊困难、站起来解问题”。比如,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用工难”,可以联合县人社局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针对“物流成本高”,可以协调周边物流园区开通“园区专线”。

第三,从“建园区”转向“活园区”,激活“有特色的空间价值”。对我区内的闲置厂房、低效用地开展“地毯式”排查,分类制定盘活方案:对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厂房,学习杭州经验,改造为“工业文化+创意办公”综合体;对地理位置优越的空闲地块,引入“科创飞地”模式,吸引外地优质企业“轻资产入驻”;对配套薄弱的园区,优先建设人才公寓、职工食堂、共享会议室等“小而美”的设施,让企业员工“留得下、干得好”。

五天的考察,既是一次“开眼界”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找差距”的反思之旅。江浙开发区的成功,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敢为人先”的闯劲、“精益求精”的韧劲、“人民至上”的初心。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把此次考察的收获转化为具体行动:多到企业车间走一走,听听机器的“心跳”;多到员工食堂坐一坐,尝尝饭菜的“味道”;多到项目现场转一转,看看工程的“进度”。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把“他山之石”转化为“本土之玉”,就一定能让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活力!

最后,衷心感谢县委、县政府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以上是我的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