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在深悟新精神中强化担当 在绘就新蓝图中展现作为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面,结合部门职责与学习体会,谈三点认识和打算。

一、深悟新思想精髓,锚定人民城市坐标

(一)深刻领会核心要义,把准城市发展航向。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要围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目标。”这为我们推动城市工作立起了根本价值导向。此次会议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突出强调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战略部署和具体任务的全过程。深刻理解这一核心要义,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每一项具体实践之中。要坚决摒弃“重物轻人”“重形象轻内涵”的错误观念,始终聚焦“人”的需求,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来谋划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这不仅是政治立场问题,更是发展观、政绩观的根本体现。只有深刻认识到城市一切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工作的方向才不会偏航,奋斗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

(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深化城市转型认知。会议科学判断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阶段,这一论断精准把握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对我们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过去大规模外延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方位的变化。它意味着我们工作的重心要从传统的“铺摊子”转向“精提升”,从侧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管理转向存量和增量空间的协同优化、效率提升与品质保障并举。这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激活城市低效土地价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入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内涵,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抓手,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存量与增量、规模与效益的多重关系,推动城市发展走上更加健康、可持续的轨道。

---此处隐藏3811字,下载后查看---

(一)夯实数字治理底盘,赋能智慧精细管城。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这对我们提升规划与资源治理现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一是构建“智慧规划”平台,打通规划全链数据。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升级版,深化与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项目管理等业务系统的融合,实现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全面推广应用三维实景数据(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为规划科学决策提供立体化、精准化支撑。二是深化“智慧资源”应用,提升精准配置水平。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升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建设覆盖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资源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深化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跨省通办”“交地即交证”等举措,提升登记服务效能和安全性。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评估模型。三是推动“智慧服务”升级,优化营商便民环境。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更多规划、用地、矿权等业务“全程网办”“掌上可办”。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精简办事材料,压缩办理时限。依托12345热线等平台,建立涉及规划、用地问题的快速响应机制,高效回应群众合理诉求与关切。

(二)创新多元协作机制,凝聚城乡共治合力。人民城市靠人民,治理的关键在于共建共治共享。这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管理思维。一是健全规划协同机制,强化部门区域联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发改、住建、交通、生态等部门的常态协调,在重大项目策划、空间布局、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加强规划统筹与政策协同。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与周边*市、*县在跨区域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生态共保联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二是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共绘城市美好蓝图。完善规划编制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特别在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重要项目的方案制定中,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充分听取专家、利益相关方和公众意见。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或乡村规划师制度,发挥专业力量在基层规划治理中的作用。推动规划成果通俗化解读,增强规划透明度和社会知晓度。三是激发市场参与活力,创新城市更新模式。研究制定更有力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保护活化、生态修复等项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方共赢实施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续动力。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设计,调动产权主体参与积极性。

(三)筑牢安全韧性底线,防范化解系统风险。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要时刻牢记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谆谆告诫,将安全发展贯穿于规划建设的各环节。一是强化国土空间安全管控,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识别并规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蓄滞洪区等灾害风险区,严格空间管制要求。协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布局,提高排水防涝标准。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科学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地震、地质等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应急空间规划。二是保障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提升城市承载韧性。全力配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规划(管廊、管网等),协调做好空间落地和用地保障。在规划层面落实重要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要求。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等特殊敏感用地项目的安全距离管控和空间隔离规划。三是健全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应急空间储备。构建全域覆盖、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力、重点开发区域资源消耗、生态保护状况等的监测评估预警。强化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的合规性监测。推动规划实施评估常态化制度化,及时发现偏差并预警调控。研究建立城市应急(战略)留白空间储备机制,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预留空间弹性。

同志们,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正当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我们擘画了城市发展的光明前景,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坚定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切实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我市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行动和过硬成果,奋力书写好我市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自然资源新篇章!

我的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