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现实中,一些看似繁荣的政绩背后,实则难掩空转的形式;一些原本为民谋利的好机制,却被庸俗化为考核的“指标秀”。追亮点、造台账、拼数据,不仅耗散了基层的宝贵时间,也扭曲了政绩的价值坐标,严重消解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执行力与创造力。事实一再表明,形式主义的病根,往往不在基层,而在于“上热下冷”的指挥逻辑、不当政绩观的导向误差。

此次专题学习研讨,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检视政绩观偏差背后的成因,从源头上校准“为什么干”“为谁而干”“干得如何”的思想坐标,推动减负工作真正从文件上落到心坎上,从声势上转到实效上。下面,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谈几点思考,作为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厘清政绩导向,明确干事方向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价值指南,也是衡量担当作为的思想标尺。政绩导向一旦偏离,必然带来工作逻辑的错位、发展重心的漂移和基层负担的加重。实践表明,形式主义顽疾往往不是从基层生发,而是源于“唯上”“唯快”“唯显”的政绩冲动。这背后,正是对什么是政绩、怎样做政绩缺乏清醒认知。厘清政绩导向,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确立科学的价值追求,真正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根本问题。

树立正确政绩观,归根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政绩是人民的获得感,不是干部的履历表;是百姓口中的实话,不是领导口中的夸奖。现实中,一些干部习惯“向上看”,以材料“包装”成绩、用数据“堆砌”成果,把“被看见”误当“干得好”,把“文件厚”当作“工作实”。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表面是求快求功,实则掏空了工作内核,伤了民心、误了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盆景上的风景,而是大地上的生长,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发展成果。

政绩导向失真,根源在于“考什么、评什么、奖什么”的指挥棒没有牢牢指向实效。过度依赖痕迹管理、频繁调度督查、泛化过程考核,容易让基层陷入“为材料而干、为留痕而忙”的怪圈。该重实绩的地方轻描淡写,该讲过程的地方层层加码。一些地方热衷于用“推进会”落实“部署会”,再通过“回头看”叠加“总结评”,工作走了样,负担加了码。要防止这种“表功式政绩”绑架了实际工作,把时间和精力从做事情转向做表象。

---此处隐藏2982字,下载后查看---

健全机制,更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若落不了地、管不住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情况作为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闭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协同监督,构建“发现问题—整改反馈—结果运用”一体化工作链条,推动作风问题“发现一项、解决一项、通报一项”,真正把制度的硬约束转化为干部的日常自觉。

推动作风转变,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干部作风和发展实效上。要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领,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实情、讲实话、干实事,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反对表面文章,用实际行动立标杆、作表率。要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做实事”的荣誉感、“讲实话”的安全感、“求实效”的成就感,推动干事创业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同时,要注重从作风建设的成效中检验政绩观的正误,把干部群众的感受作为最终评判标准,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持续见效。

回望过往,政绩观是一面镜子,照出初心与担当;形式主义是一道阴影,遮住实干与民心。一路走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赢得时代、赢得未来,靠的从不是“造势”“刷量”“留痕”,而是一代代GCD人“只争朝夕干实事、不计得失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今天我们再一次围绕树立正确政绩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既是对思想的再校准、行动的再对标,也是对作风的再锤炼、责任的再加压。

立政之道,贵在为民;立绩之本,重在务实。我们要始终牢记,政绩不是追求“漂亮数字”,而是解决“群众难题”;不是躺在报告中的成绩单,而是体现在百姓生活的获得感。要把形式主义作为破除作风积弊的“靶心”,坚持从小事改起、从机制破起、从思想深处动起,推动“改进作风”成为常态、“为基层减负”成为自觉。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学习研讨为契机,坚持把树立正确政绩观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攻坚、践行宗旨意识紧密结合,持续打通思想与行动、部署与落实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始终以人民满意为追求、以实绩实效为导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在“真作为”中体现担当,在“真减负”中赢得信任,在“真转变”中推动发展,以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久久为功的坚定姿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书写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职责、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