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全球,德国、日本、韩国分别成功实现产业现代化和升级跃迁,德国依托“隐形冠军”与国家品牌双轮驱动高端制造,日本产业“一兴一衰”揭示了市场导向与创新生态开放的重要性,韩国则通过国家战略与超大企业协同实现赶超。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德日韩三国产业发展的核心经验与启示,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德日韩产业发展的镜鉴: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德国经验:“隐形冠军”与国家品牌
驱动高端制造。德国作为世界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强国,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关键做法如下。
一是构建以多元创新体系为主的产业生态,小而美的“行业隐形冠军”成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石。德国中小型企业占比90%以上,“行业隐形冠军”1307家,居世界第一。“隐形冠军”企业专注做强,研发高投入和研发有效性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其研发开支可达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每千名员工拥有专利数和研发活动有效性可达大公司的五倍。积极打造创新集群,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之间有效协作。大型企业作为产业链的引领者;中小企业专注于做强细分行业或专一产品,为大企业做配套;政府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实现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承担科技研究和开发任务,以“技术合同”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此处隐藏3159字,下载后查看---
国有企业要带头加强科技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将优势资源向基础研发倾斜,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加大对原创性、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激励支持。二是加强关键技术和资源掌控。积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各方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能源的技术掌握。
国有企业要带头提升产业价值,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空间。一是积极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应带头开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价值增值。二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先发展立足自身主业和优势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和增加值占比。三是加强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塑造。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进行品牌价值重塑,重构品牌矩阵。
国有企业要带动产业协同融通发展,构建共荣共生的产业生态。一是要主导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模式。充分践行“链长”“链主”担当,依托“链长”“链主”形成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产业链融通发展模式。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多维度助力培育中小企业成长。二是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
2024年,百强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近九成为民营,国有企业应积极履行作为集群组织者的职责,带头构建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协同的网状产业集群生态。三是要积极牵头建设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完善平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平台引入“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推动产学研各方共同解决基础研究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与体制机制,更精准有效地引导产业发展。一是加强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和对重点产业的扶持。推动资本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对于关系到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扶持。二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市场激励与非市场激励的有机融合。三是引导国有企业更好发挥带头作用,要在考核上重点平衡好国有企业利润与创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