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安排,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风气,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攻坚“十四五”,开局“十五五”规划必须要有强劲的风气来助推,打牢安全基础必须要有可靠的风气来保证,我们事业发展必须要有和谐的风气来支撑。实践证明,风气不仅决定个体也决定集体,不仅制约现在也影响未来,风气纯正,利在自身,功在全局,惠及长远。从风气抓起,目的就是要亮出我们党委鲜明的工作导向和态度,切实使大家明白单位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坏风气如毒流、瘟疫,危害极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硬起手腕,坚决同那些影响发展建设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努力营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规规矩矩的政治生态。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对风气建设的认识体会:
一、讲一讲为什么要抓风气建设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风气?陆游《游山西村》诗说:“衣冠简朴古风存”。这里的“风”,就是指习俗、风气,是指社会流行的习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实际生活中,风气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它体现了一个单位内部的人文环境、舆论导向、价值标准、是非观念和人际关系,代表一种群体文化、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倾向。好风气,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是民族精神之精粹,它为人们所敬崇,会使人变得文明、高尚、纯洁,它会流传久远,会被人们继承、发扬和光大。相反,坏风气,是一种恶习,是民族精神之糟粕,它会颓废人的意志,把人引向歧途,使人变的渺小、自私、缺德,它必将被人唾弃,众所逐之。我们党的建设中,风气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建设,事关党的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风气建设是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这是落实看齐追随的政治要求。总书记总书记对加强作风和风气建设高度重视,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政治生态不好,党内就会邪气横生”。明确要求“要把正风肃纪反腐压力传导到基层,深入纠治人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把基层搞得清清爽爽”。“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领导带头,坚持自上而下抓,领导干部要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不能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不能只抓下级不抓自身,要以自身行动做好样子、当好表率”,并“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这既是政治嘱托,也是政治要求,更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任务。从领袖的一再嘱托中,我们足以掂量出风气建设重如千钧的分量。更应深刻认识到,风气好,人心舒畅,工作起来信心百倍,各项工作就能高标准,单位就能出成绩、出人才;风气不好,歪风当道,心思精力就会外移,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来看待、来加强,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二)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修心明德以正风气的训诫,如“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等等。中国的传统家教普遍都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纵观历史风云,不难发现,风气对于世道的治乱、国家的兴衰关系甚大,中国古代既有桀以奢亡、纣以淫败的实证,也有因王朝励精图治、世风清明向上而成就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总结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意思是说: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而俗吏却对此怠慢,风俗是天下的大事,而庸君却对此疏忽,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它们的益处之大、功效深远)。南宋时期,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金兵闻风丧胆,与岳家军内部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爱兵如子的良好风气密不可分。良好的风气使将士们想打仗、敢打仗、会打仗、打胜仗,因而留下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英名。明朝的于谦是我国历史上十大清官之一,进京上任前有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于谦听罢仰面大笑,赋诗以明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罗话短长”,并把“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门楣,一生坚守,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史书给予他“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的载誉。汉武帝时有个叫公孙弘的御史大夫,虽官居高位,却非常廉洁,生活十分俭朴。按说公孙弘的品行应该得到褒奖,然而却没有得到同僚的推崇和认同,其同僚汲黯就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诈,欲以钓名。”汲黯的奏本本来反映了他本人的阴暗心理,是一种恶意攻击。但遗憾的是,面对同僚们嘲讽的目光,公孙弘只是仰天长叹:“节俭本乃美德,奈何反遭小人暗算,即此作罢。”从此以后,公孙弘改弦易辙、随风就俗,生活起居也豪阔起来。可见,社会风气好坏,不仅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而且影响良好社会道德环境的生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句话叫“爱惜风气,如护元气”,就形象地说明了社会风气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这是关乎单位建设的兴衰成败。实践反复证明,“得亦风气、失亦风气”。风气是一个单位建设的风向标,是一支队伍的精神底气,是一个群体精神面貌的反映,虽然它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不是全局却牵动全局。好风气可以成就事业,坏风气只能影响大局。千金难买好风气,清风正气胜万金。好风气是一种资源,一种品牌,一种人人向往的精神福利。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师的工资比其它地方大学的要低20%,但他们还是乐于在此工作,因为他们留恋附近雷尼尔雪山的壮丽风景。风气建设就如同“雷尼尔效应”,不图它能给予什么,或者从中得到什么,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和感觉,享受那种用钱买不来的好环境,共享好风气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有研究动物行为学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剁了尾巴的猴子关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放一只没有剁掉尾巴的猴子进去,这只没有剁掉尾巴的猴子就会被集体所排挤、孤立,受尽百般欺凌,直到科学家把这只猴子也剁掉了尾巴,猴群才接纳它。让大家感到不解的是,当新的没有剁掉尾巴的猴子被放进去的时候,那只曾经被欺负的猴子也加入了欺凌新猴子的队列当中。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在一个集体、一个单位里面,一种不好的行为、现象一旦成为风气,大家就会见怪不怪,相反的把正常的、正确的事物当做错的来对待,没有了基本的是非观。一个单位一旦歪风邪气占了主流,就没有起码的是非观,那么这个单位还如何有凝聚力,还如何发展得起来?
---此处隐藏10738字,下载后查看---
正确对待组织,就要有绝对服从的意识。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近初冬,中央红军给养面临困难,向红十五军团借款2500银元,军团长徐海东从仅存的7000银元中毫不犹豫地拿出5000块交给中央红军。多年以后,他在回忆此事时说:“当时我认为,一个GCD员,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中央。”1942年,党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伟大号召,许多指挥员变成战斗员,机关干部变成基层干部,广大指战员始终相信组织,服从组织安排,做到了“组织安排我去哪里,就到哪里干革命”。毛泽东同志讲: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大家都要以大局为重,不管组织让你去那个单位、干什么工作,都是组织需要,都必须坚决服从,决不能讲条件、讲价钱。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自觉践行“信仰值满格、忠诚度满仓,对组织无比的信任和信赖”的标准要求,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正确对待组织,就要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凡事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决不能搞人身依附甚至拉帮结派。现实中,我们有些同志认为,“朝里有人好作官”“背靠大树好乘凉”,不是依靠组织求进步,而是在领导层里找靠山,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过时的,如果任其泛滥,必然会导致结党营私,败坏风气。史书上讲,明代一位杨宰相的公子进京,沿途所过州县地方官员均馈送好礼。唯有江宁县令范理一点礼物都不送。杨宰相得知此事后,认为范理不卑不亢,是位好官,推荐他作了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同僚都劝他写封信感谢杨宰相。然而范理却说:“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这是公事,并非私交。有道是公不私谢,哪里用得着写信致谢。”封建官吏尚且如此,我们GCD的干部就更不能搞这一套。大家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严治吏、铁腕反腐,彰显了我们党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党中央的信赖,证明了所谓的“利益联盟”并非牢不可破,也昭示了人们常讲的“人身依附”终将作茧自缚。
(二)要知足常乐,做一个“有胸怀”的人。马克思讲过,“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有人说人生应看“三座山”:一是井冈山,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英烈,与他们比,我们岂不是太幸福了?二是普陀山,看佛的大境界、大度量、大胸怀、大慈悲,与其比,我们的格局是不是小了点?三是八宝山,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多么有钱的富翁,到了这里都化做一缕青烟。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强多偏执。当前,我们绝大多数干部职工想进步、求发展的进取心都很强,有一股争劲、比劲、干劲,这是好事。但也有的同志在如何进步、怎样发展的问题上,调整不好心态,选不准途径,情绪容易波动,影响工作落实。有个退休的领导讲,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意义。对知足的问题,我们应该自觉克服三种不良心理:一是浮躁心理。走到一定职级,我们有的人经常感叹活的累,我想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现实中,提不提,提得快与慢,有四个关系应该特别注意,即个人素质与机遇的关系,素质是基础,机遇是条件;个人努力与组织需要的关系,努力是途径,需要是大局;个人贡献与所在岗位的关系,贡献是本分,岗位是前提;个人职位与担负责任的关系,职位是分工,责任是重托。人有进步的期望是正常的,但要看机遇,还要顾大局。提不提都要尽心竭力做工作,兢兢业业做贡献,真正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得之坦然、失之泰然,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二是埋怨心理。有的同志过高估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很全面,什么都能干,不是自己不行,而是领导有偏见;有的过高估价自己在群众中的分量,把自信当威信,把身边人的评论当成群众公论;有的过高估价自己在同职中的位置,自己把自己往前排,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有的过高估价自己的政绩,总觉得自己干得比别人多,成绩比别人大,由此陷入一种“不用我就是用人不公”的误区。存在这四个“过高”的原因,主要是认识偏差。做官是暂时的,做人是长久的,因为个人目的没有达到而心存怨恨,郁闷不解,既伤身体,也让别人瞧不起。有一首《吃亏歌》里写到:“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随;能吃亏、肯吃亏、不断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三是投机心理。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是绝大多数干部所期望的。“跑、要、送”过去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这种风气大家是痛恨不已、坚决反对的。这种“跑、要、送”的干部,大多是能力素质欠缺、政绩比较平庸、群众威信较低的人,不然他跑什么?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干工作,扎扎实实抓落实,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绩,领导和群众都会有目共睹,而且干部的任免是集体研究,并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找人不如找组织,靠人不如靠政绩。只要人品好、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实、政绩突出,没有关系也一样提,否则有关系也要往后靠。我们就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投机取巧靠不住,不择手段瞒不住,一时得逞站不住,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们也要通过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那些什么位置都想争、什么责任也不想担,热衷于拉关系、找靠山,甚至跑门子找关系的人没有市场。(三)要知荣明耻,做一个“有品行”的人。有位老首长曾说过一句话:“官有大有小,只要你有一个好德,一辈子管用。”大千世界,美言、美金、美色、美名、美称、美食,方方面面的诱惑时刻考验着每一个人。党员干部,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打扫道德上的灰尘,明辨是非、知荣明耻,才能在目不迷五色、心不生贪欲、行不越雷池中永葆本色。一要有对是非界限的敏锐。对是与非的判断,决定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好坏不分、是非不明很大程度上源于盲从心态和从众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不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不能跟着道听途说走,不能跟着哥们义气走。比如,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是职务没得到提升,或者是因某个问题受了批评或处分,或者是某种愿望没得以实现,这个时候,最愿意听顺情好话,不愿听逆耳忠言。尽管自己可能有一肚子委屈,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被人火上浇油把自己推向错误极端。还有,我们经常有这样一些同志,被朋友的哥们义气拖向错误的道路。大家在一起玩玩牌,朋友觉得不过瘾,于是就随大流搞起了赌博;大家在一起喝喝酒,觉得没尽兴,就再换个地方喝第二场,等等。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生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如果为了所谓的合群丢掉了是非标准,被动的盲从别人,就可能陷入错误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二要有对党纪条规的敬畏。对于党纪条规始终要做到慎初、慎独、慎微、慎友,其中慎初是最重要的。清朝有个故事,说有一轿夫,穿了一双新鞋,抬官员进城,天刚下过雨,路不好走。开始他怕新鞋弄脏,总是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踏进了泥坑,把鞋弄脏了,从此以后,他就无所顾及的在泥水中走下去,坐轿的官员看在眼里,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倘若失足,将无所不至”。在现实生活,我们的身边这种事也是会经常发生的。有些同志犯了错误,就是因为缺乏对党纪条规的敬畏,突破了这个“初”字关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量的积累中发生了质的变化。宋代思想家程颐所说的“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些同志,在当前高压反腐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敢不收手不收敛,就是目无法纪、心存侥幸,教训十分惨痛。三要有对腐蚀诱惑的免疫。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充满着各种诱惑,一个人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山珍海味比粗茶淡饭可口,谁都知道豪华住宅比茅舍陋室舒服,谁都知道腰包鼓鼓比囊中羞涩气粗。这个社会充满了很多的诱惑,在诱惑面前,有的人就能洁身自好,但有的人就经不起诱惑“中弹倒地”。据记载:明朝有个叫曹鼐的人,年轻时任江西泰和典吏,负责维持治安,缉捕盗贼。一次,他赴外地抓获一名绝色女贼,来不及回县城,两人单独在一座荒山野庙夜宿。夜间,女贼使出浑身解数相诱,曹鼐几乎按捺不住,便用纸片写下了“曹鼐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过一会儿,揭掉用火烧毁,然后再写,再烧掉,如此反复十几次,总算熬到天亮,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像曹鼐这样做,实属难能可贵。对待诱惑,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定力和决心,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以持久力锻造免疫力。现在,风气虽然有了根本好转,但各种诱惑仍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定要权力,各种围猎就会紧随而来,工程建设、经费开支、基层微腐败等现象,都要引导各级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四)要知责思为,做一个“有追求”的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要是不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而生存,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所从事的事业全身心的追求,这是人生意义的砝码,也是人生幸福的真谛。对党员干部而言,无论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还是构筑单位的精神家园,最终都要落脚在投身事业、知责思为、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上来。一是这种状态,体现为一份把岗位当事业的炽热情怀。习主席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指出:何其为领导干部,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这叫守土有责。刘邦的《大风歌》说:大风气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德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说要有一批人来守土,负责站岗放哨。爱岗敬业,才能建功立业。党组织把我们放到这个岗位上,又给了我们极大的信任和优越的待遇,是让我们抓工作、搞建设、育人才的,这是事业的需要、组织的要求,不是想不想干、愿不愿干,而是一定要干好的问题。我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把岗位当事业来追求,就会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有激情、越干越有成就;相反,如果把岗位当作个人晋升的阶梯,就会盯着位置干,数着年头干,凭着兴趣干,结果必然是于事无成,于己荒废,于组织和群众更是无法交代。要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始终充满感情、倾注热情、满怀激情,勤奋地工作、忘我地工作、快乐地工作,真正做到事业第一、工作第一、奉献第一。二是这种状态,体现为一种把责任当使命的主动担当。总书记总书记反复强调,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并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干部的就要敢于负责、善于负责,而不能唯唯诺诺、犹犹豫豫、左顾右盼。大家都知道,小平同志一生曾“三落三起”,在第三次复出时,他语重心长地向全体中央委员讲了一段:“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GCD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我读过一篇《常想如何做‘GCD人’》的文章,文中写到:“党证”只能证明一个人的政治身份,关键还是看信仰看行动,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看能否经得起检验,如在危险降临的关头能不能挺身而出,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自己的时候能不能无所畏惧奋勇当先。只有在这样的考验面前交出合格答卷,才是合格的GCD员,也才堪称是真正的GCD人。三是这种状态,体现为一个把极致当追求的工作标准。再普通的石头只要下功夫,都可以雕琢成艺术精品;再平常的工作只要肯用心,都可以干得有声有色。我们所做的工作,大都都很平凡,但只要坚持把它干到最好、做到极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工作、开拓创新、奋勇攀高,一样能在本职岗位上创出一流成绩。希望大家要向先进看齐,珍惜当下,不负韶华,用实际行动践行神圣使命,为强国复兴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风气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当前经济建设发展外部压力很大,各种矛盾交叉重叠,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对我们每名同志责任担当、工作作风、精神状态、斗争精神的考验和检验。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指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面建设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