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振兴局抓改革促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汇报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一、以“三链融合”改革为牵引,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增值”的产业升级实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针对过去我县农业存在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我们创新推行“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融合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延伸产业链,破解“有产品无产业”困境。针对我县特色农产品“散、小、弱”现状,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精准培育行动,组建由农业农村、商务、供销等部门牵头的产业规划专班,深入23个乡镇开展“田野调研”,摸排出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8类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品种。在此基础上,创新“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X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X个,配套冷链仓储、初深加工、电商物流等设施,推动茶叶加工转化率从35%提升至72%,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值占比提高至X%。比如,XX镇依托万亩高山茶园,引进省级龙头企业建设“茶旅融合示范园”,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X类产品,带动周边X个村发展茶园X亩,茶农亩均增收X元以上。

二是提升价值链,破解“有品质无品牌”瓶颈。针对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问题,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体系。一方面,深挖地域文化内涵,注册“XX山珍”“XX硒米”等县域公用品牌,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包装标识和质量追溯体系;另一方面,举办“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通过“直播带货+电商矩阵”拓宽销售渠道,培育本土网红主播X名,开设网店X家,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X%。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新“数字赋能”模式,在X个重点村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气候、生长数据,为农产品贴上“数字身份证”,让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生产全过程,XX村的有机蔬菜因此溢价X%仍供不应求。

三是绑定利益链,破解“有收益无共享”矛盾。针对农户与经营主体“联而不紧、利而不均”问题,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托管+服务增收”“务工就业+技能奖励”等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在XX村试点“土地入股+集体经营”模式,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合作社,占股X%,合作社引入企业负责技术销售,占股X%,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占股X%,去年实现分红X万元,户均增收X元;在XX乡推行“劳务合作社”,组织留守妇女、老人参与基地管护、采摘包装,人均年务工收入达X万元。通过改革,全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覆盖率达X%,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比分别提高至X%、X%,真正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角”和“受益者”。

---此处隐藏2258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深化村民自治,激发群众“主人翁”。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广“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协商平台,让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定。比如,XX村通过“院落会”讨论决定集体资金使用、道路修建等事项,村民参与率达X%;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邻里和睦、支持公益等行为量化积分,与评先评优、政策扶持挂钩,XX镇XX村通过积分兑换,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村庄环境从“脏乱差”变为“洁净美”。

三是弘扬文明乡风,培育和谐“新风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X个,设立“红黑榜”,曝光陈规陋习,褒扬先进典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X个,组建志愿服务队X支,开展“送戏下乡”“道德讲堂”等活动X场次。特别注重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修缮古祠堂、古庙宇等文化遗迹X处,培育“竹编”“剪纸”等非遗工坊X个,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当前抓改革促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农村改革仍面临利益调整复杂、长效机制不健全等挑战。下一步,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改革:一是聚焦“土特产”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闲置资源,激活“沉睡资产”;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广数字化治理手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保持改革的闯劲、创劲、干劲,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XX篇章”!

XX县乡村振兴局

202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