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局共收到县政协转办的委员建议37件,内容涵盖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个领域,集中反映了广大群众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热切期盼。局党组高度重视,将建议办理作为践行“三农”工作重心的具体行动、密切联系政协委员和群众的重要桥梁、提升农业农村工作质效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精准施策、闭环管理”原则,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包案、责任股室主办、办公室督办”的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销号式办结”工作机制,推动37件建议全部按时办结,其中“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29件(占比78.4%),“正在解决或列入规划逐步解决”8件(占比21.6%),委员反馈满意率达100%。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粮安根基”,以硬核举措答好“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必答题
委员建议中,涉及粮食安全的共8件,占总数的21.6%,集中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撂荒地整治长效化”“种业振兴与技术推广”等问题。我们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以建议办理为契机,打出“建管护一体、产加销协同”的组合拳。
针对县政协委员、农业农村界别组组长李XX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建议》(第12号),我们组织专班深入12个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发现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设轻管护”“排灌设施老化”等问题。对此,我们创新推出“三有三化”管护模式:明确“有主体、有经费、有考核”的管护责任,推行“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测+专业化队伍定期维护+群众化参与日常管护”的立体管护机制。例如,在姚庄镇试点“田长+网格员+农户”三级管护体系,将2.3万亩高标准农田划分成4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和设施维护,今年以来累计修复损毁渠道18处、机耕路5公里,农田灌溉保证率从85%提升至92%。同时,我们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地力提升有机结合,在全县推广“绿肥轮作+有机肥替代”技术,选择7个乡镇建设2万亩示范片,经测产,示范片水稻单产较普通农田增产8.6%,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
针对县政协常委、经济界委员王XX提出的《关于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建议》(第25号),我们联合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等部门开展“撂荒地清零”专项行动。通过卫星遥感比对、入户走访核查,精准摸排出撂荒地1.2万亩,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原则分类整治:对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的6000亩撂荒地,由村集体牵头流转给种粮大户,配套建设灌溉设施;对零星分散的4000亩撂荒地,引导农户自主复耕或委托村集体代耕;对因缺水撂荒的2000亩地块,实施“小农水”改造工程,新增提灌设备32台套。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1.15万亩,剩余500亩正结合秋收后土地整理加快推进。为巩固整治成果,我们还将撂荒地整治纳入乡镇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挂钩,建立“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确保“不漏一块、不荒一季”。
---此处隐藏4019字,下载后查看---
关于就业服务,我们采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徐XX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建议》(第35号),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在蔬菜种植、家政服务、电商直播等领域开设培训班23期,培训农民1800余人次,其中60%的学员实现就近就业或自主创业。例如,在县城周边蔬菜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培训后有80余人留在基地务工,月均工资达3500元;在电商产业园开设“直播带货”课程,20名学员通过抖音、快手销售农产品,月销售额最高达10万元。
在村集体经济方面,我们落实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领办重点提案制度,针对《关于发展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的提案》(第9号),制定“一村一策”增收方案,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入股龙头企业等方式,推动全县23个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其中,高岗村利用闲置小学改造为“乡村工坊”,引进玩具加工企业,年增收15万元;枫木村流转100亩荒山种植油茶,与油企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年增收20万元。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800万元,较去年增长22%,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收益”的目标。
五、强化“服务保障”,以务实作风构建“协同联动、闭环管理”新机制
为确保建议办理质量,我们建立“三访三办”工作法:即“办前访委员”了解真实需求、“办中访委员”沟通办理进展、“办后访委员”征求意见;对“能马上办”的建议“立即办”、对“需协调办”的建议“合力办”、对“需长期办”的建议“持续办”。同时,将建议办理纳入局机关年度绩效考核,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对进度滞后的股室约谈负责人,确保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此外,主动接受委员监督,邀请20余名委员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建设试点等现场调研,通过“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反馈,切实提升办理透明度和委员满意度。
回顾今年的建议办理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政协委员的建议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智慧锦囊”,委员的关注是改进工作的“动力源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如部分建议涉及多部门协同,统筹协调力度还需加强;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解决周期较长,需要持续跟踪问效;农民群众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汇报为契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办理—反馈—提升”闭环管理,对已办结的建议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不反弹、成效可持续;二是对正在解决的建议建立“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向委员汇报进展,争取早日落地见效;三是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将委员建议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举措,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