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品)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非遗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回顾成就,在砥砺奋进中坚定文化自信

回首过去几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步履坚实,成果丰硕。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传承。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打造了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的系统性传承保护模式,为我市非遗工作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四个关键要素紧密联动,形成合力。在项目层面,我们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名录体系。通过深入普查与精细梳理,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达到4项,省级项目10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市的文化版图之上。在传承人层面,我们深知“人”是传承的核心。我们持续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扶持与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316人。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荣誉和支持,更通过“以演代训”、举办研修研培班等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确保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基地层面,我们着力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1+N”保护传承平台。以市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多个单体项目展示馆、传习工作室、非遗文化艺术团、业余表演剧团以及生产性保护基地。从XX艺术博物馆到XX非遗体验中心,从XX展馆到XX文化产业园,这些星罗棋布的非遗景点与基地,既是静态的展示窗口,更是活态的传承空间,有效推动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在保护单位层面,我们明确责任,落实到岗,为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指定了具体的保护单位,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保护网络。

---此处隐藏4080字,下载后查看---

要组织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我们要将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纳入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精心策划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非遗市集、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让非遗展演“活”在节庆里,让非遗产品“火”在市集中,让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要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非遗保护不是文化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交响乐”。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资助项目、投资产业、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非遗保护。要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对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宣传和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朋友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以对历史负责、为未来担当的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守护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开创我市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