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个座谈会,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场“诸葛亮会”,更是一次“加油鼓劲会”。最近这段时间,我用了3个半天时间,走了全镇12个社区,实地看了“银龄互助站”“小太阳托管班”“乡贤评理堂”等8个社会组织服务点,和20多位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聊了家常。刚才,又听了7家社会组织的交流发言,说实话,我既感动又振奋——感动的是大家扎根基层的情怀,振奋的是基层治理正涌动着越来越鲜活的“群众力量”。

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回望来时路,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温暖足迹”;二是把准当下脉,理清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破题关键”;三是锚定新征程,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自己的力量”

总书记总书记说过:“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们镇的社区从原来的3个扩展到12个,常住人口突破8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21%,18岁以下儿童占17%,“一老一小”服务、邻里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等需求像潮水一样涌来。单靠社区“两委”7-9名干部,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牵头的“四点半课堂”,有宝妈群体组成的“亲子志愿服务队”,有乡贤老板资助的“社区公益基金”,还有非遗传承人创办的“传统手工艺工坊”。这些“草根组织”,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填补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他们的服务,是“敲得开家门”的温度。去年冬天,我到光明社区调研,遇到82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周啊,你们社区的小陆姑娘每周三都来帮我买菜,比亲孙女还贴心。”小陆是谁?她是“暖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这个由5名“90后”姑娘组成的团队,专门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开展“时间银行”服务——年轻人为老人买菜做饭、陪诊就医,记录下的“时间”将来可以兑换自己或家人的养老服务。目前,“暖夕”团队已经发展了42名固定志愿者,服务老人127位,累计时长超3000小时。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镇还有很多:比如“银龄互助队”的老党员们,每天轮流在小区巡逻,帮住户收衣服、提醒关燃气;“宝妈帮”组织的“旧物置换市集”,让闲置的玩具、书籍在邻里间“流动”起来,既解决了收纳难题,又增进了感情。这些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融入日常”。

---此处隐藏2847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聚焦“精准需求”,让服务更“对味”。服务群众,首先要“把准脉”。各社区要建立“需求清单”制度,通过“敲门行动”“院坝会”“线上问卷”等方式,每季度收集一次居民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困难群体、新就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社会组织要主动对接社区,把“我想做”变成“一起做”——比如,“暖夕”团队可以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医疗陪诊”“心理疏导”等细分服务;“青禾”公益可以联合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科普实验”等特色活动。今年,镇里将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微项目”,谁的需求摸得准、服务效果好,谁就能拿到“真金白银”。

第二,聚焦“能力提升”,让队伍更“专业”。社会组织要发展,关键在“人”。镇里将联合区民政局、社工协会,每季度举办“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班”,重点培训社会工作方法、项目策划、财务管理等内容。同时,建立“导师结对”机制,邀请区里的资深社工、优秀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我们的团队。各社区要为社会组织提供“成长空间”——比如,开放社区活动室作为办公场所,推荐优秀志愿者加入团队,帮助对接辖区企业资源。今天参会的“银龄互助队”负责人李阿姨,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通过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使用手机APP记录服务时长;“乡贤评理堂”的陈大爷,主动考取了“人民调解员”资格证书。这说明,只要肯学肯钻,“草根”也能变“行家里手”。

第三,聚焦“资源整合”,让支持更“有力”。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众人拾柴”。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引导”——镇里将出台《关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税收优惠、场地支持、资金奖补等具体措施;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初创团队提供注册指导、项目孵化、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要撬动“社会力量”——鼓励企业设立“社区公益基金”,支持社会组织承接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引导乡贤、成功人士通过捐赠、设立奖项、担任顾问等方式参与;探索“时间银行”“公益积分”等机制,让志愿者服务可存储、可兑换,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第四,聚焦“品牌打造”,让影响更“深远”。品牌是社会组织的“名片”。我们要结合各社区的特色,培育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服务品牌。比如,光明社区可以依托“暖夕”团队,打造“银龄互助”品牌;福兴社区可以发挥“乡贤评理堂”优势,打造“矛盾调解”品牌;新兴社区可以结合新就业群体需求,打造“骑手驿站”品牌。镇里将每年评选“十佳社会组织”“十佳服务项目”,通过AAA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广泛宣传,让好的经验“走出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同志们,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社会组织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总书记总书记说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抓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本质上是在抓“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刚才,一位社区工作者跟我说:“以前我们总觉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有了社会组织,变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这张网,是“连心网”,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一起;是“服务网”,把需求的“痛点”和服务的“亮点”连在一起;是“治理网”,把党委政府的“主导”和群众的“主体”连在一起。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XX镇的社区服务一定会越来越温暖,基层治理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