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这四个字,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都早已是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它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但坦白说,熟悉,有时也会带来一种思想上的“惰性”,让我们不自觉地将其标签化、概念化,仿佛它只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印在文件里的标题。
近段时间,我时常叩问自己,抛开那些标准的定义和论述,群众路线对我个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一种价值信仰?在夜深人静时反思,我愈发感到,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维系、一种良心的坐标。正如有的观点指出的,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我这个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干部来说,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每天都以最具体、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每一条新修的通村路,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党和群众的心理距离;每一次公交线路的优化,回应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期盼;每一盏在深夜亮起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群众心中的那份安全感和归属感。当把这些具体的工作与“群众”二字紧密相连时,我才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工作中须臾不可脱离的土壤和空气。离开了这份连接,所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可能失去温度,沦为冰冷的数据和工程。这种感受,让我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的敬畏。
二、一种姿态上的自省,警惕“办公室”里的无形高墙
---此处隐藏1901字,下载后查看---
在追求工作实效的过程中,我必须坦诚,内心时常会面临一场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博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其表现形式也日益隐蔽和多样化。
我深刻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惯性思维?比如,上级部署一项任务,是满足于开了会、发了文、建立了台账,就算完成了落实,还是会持续追踪问效,直至问题真正解决?是否也存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问题?比如,下基层调研,是带着问题去,还是仅仅为了完成调研次数、拍几张照片、形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
这些问题,拷问着我的党性,也考验着我的政绩观。我认识到,破除形式主义,根子在于破除思想上的“懒政”和政绩观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必须在“求真”和“务实”上下苦功夫。每一次决策前,都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充分征求了群众的意见,是否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每一个项目上马前,都要想一想,它是真正为民所需的“民心工程”,还是为了装点门面的“政绩工程”?这场内心的博弈是长期的、艰苦的,需要时刻保持“吾日三省吾身”的清醒和自觉,坚决抵制各种“走过场”“摆花架子”的诱惑。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它要求我们不断重访初心、校正姿态、净化风气、砥砺心灵。我将把这次研讨作为新的起点,带着这些反思和感悟回到工作中去,努力做一个忠诚的倾听者、一个谦卑的服务者、一个务实的奋斗者,为推动XX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