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稿:以组织担当护航作风建设行稳致远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大家下午好。刚才,我们集体学习了总书记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剖析了相关典型案例,特别是认真聆听了张书记的讲话,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作为组织部门,我们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推进作风建设中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如何把纪律规定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是我们必须持续思考和回答的重大命题。下面,结合组织工作实际,我从“严、实、暖”三个方面,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也与同志们共勉。

一、以“戒尺”之严,校准思想和行动的“定盘星”

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必先强党性,强党性必先严纪律。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首先必须是纪律之家,要手握“戒尺”、高悬“明镜”,让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首先,这份“严”,体现在把好干部入口的“政治关”。作风是干部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一名干部如果作风漂浮、纪律松弛,其政治忠诚和党性修养必然会打上问号。近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随着正风肃纪的持续深入,一些“四风”问题穿上了“隐身衣”、玩起了“障眼法”,呈现出隐形变异、花样翻新的特点。从近年区纪委监委查处的一些案件看,从违规收送土特产、电子红包,到“不吃公款吃老板”的“老板食堂”,再到以考察学习为名绕道公款旅游,形式更加隐蔽,也更具迷惑性。这警示我们,在选人用人上,必须把作风建设的要求嵌入到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各个环节。我们要用“显微镜”审视干部的日常言行,用“放大镜”检视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不仅要看他“八小时内”干了什么,也要了解他“八小时外”在干什么;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对那些作风不实、口碑不佳、有“硬伤”的干部,坚决挡在门外,绝不让“带病”之身混入组织,从源头上净化干部队伍的“肌体”。其次,这份“严”,体现在用好案例剖析的“活教材”。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部触及灵魂的教科书。前段时间,我们都学习了关于信阳10名干部违规吃喝问题的通报,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教训尤为深刻。组织部门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把警示教育做在日常、抓在经常。要推动建立常态化的警示教育机制,不仅要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对照检查,更要把典型案例融入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课堂中,让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从踏入仕途的第一天起,就系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就像我们今天这次学习研讨会,通过以案为鉴、以案明纪,让大家在思想上再紧一扣,在行动上再紧一寸,真正让铁规矩、硬杠杠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稻草人”。

二、以“秤砣”之实,称量担当与作为的“含金量”

---此处隐藏1852字,下载后查看---

三、以“港湾”之暖,激发干事创业的“满格电”

一方面,我们要为担当者“撑腰鼓劲”。作风建设中,一个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少数干部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严管”的同时,必须大力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健全和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我们要为干部划定清晰的“容错”界限,明确哪些是改革探索中的无心之失,哪些是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让干部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地去闯、去试。当干部因大胆履职而受到不实举报或恶意中伤时,组织部门要敢于站出来,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澄清正名、消除顾虑,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强大后盾和温暖。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实干者“排忧解难”。组织的关爱,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的激励,也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我们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基层一线、艰苦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干部,落实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带薪休假、定期体检等政策,让他们有待遇、有盼头、有保障。要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对那些受到处分、处理的干部,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做好回访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从“有错”向“有为”转变,重新燃起工作的热情。

总而言之,“严管”是净化土壤,“厚爱”是施予养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作风建设的“常青树”在*区这片沃土上根深叶茂,才能淬炼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铁肩膀”干部队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提供最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作风保障。

我的认识还很肤浅,发言中肯定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