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决策部署,紧扣省委、省政府“强工业”行动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实际,县工信局成立专项调研组,自2025年6月中旬至7月底,通过“一线走访+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23家规上传统企业(涵盖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县发改、科技、人社、生态环境等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代表进行6场专题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路径依赖”到“动能转换”的现实考量

传统产业是我县工业经济的“压舱石”。据统计,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达78%,产值贡献率62%,吸纳就业人口占全县工业从业人员的73%。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并非“另起炉灶”的新兴产业,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对生产流程进行系统优化、对产业结构进行迭代升级的“升级形态”。

以XX镇纺织产业园为例,这里聚集了我县60%的纺织企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低附加值、高能耗、劳动密集”是行业标签——一台细纱机每天需3名工人轮班,吨纱耗电比行业先进水平高15%,产品以初加工坯布为主,利润空间不足5%。2024年以来,在县工信局“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专项扶持政策”支持下,园区内XX纺织率先引入智能纺纱系统,通过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联网、数据实时采集,不仅将单台设备用工降至1人,吨纱综合能耗下降12%,更依托数据建模开发出“差异化纱线”产品,附加值提升30%,带动周边5家企业跟进改造。这一变化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传统产业的“旧瓶”只要装上创新的“新酒”,完全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再观机械制造产业,作为我县“老牌支柱”,过去主要生产通用零部件,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激烈。2025年上半年,XX机械通过与高校共建“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成功开发出“新能源汽车精密齿轮箱”,产品被国内某头部车企纳入供应商体系,企业产值同比翻番。企业负责人坦言:“以前总觉得‘老本行’干不出新花样,现在才明白,只要盯着市场需求转、跟着技术前沿走,传统产业一样能‘老树发新芽’。”

---此处隐藏5175字,下载后查看---

1.建立“诊断式”服务机制。由县工信局牵头,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改造需求诊断服务。诊断内容包括:企业现有设备、工艺、管理的短板分析,改造目标设定,技术方案推荐,投资回报测算等。2025年下半年,建议完成首批50家企业的免费诊断,形成“一企一策”改造方案。

2.打造“示范性”改造集群。在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区域,规划建设“传统产业升级示范区”,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检测中心、物流中心),推动企业“抱团升级”。例如,在XX纺织产业园建设“智能纺织共享工厂”,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染整、质检等服务,降低单个企业改造成本。

3.完善“全周期”政策保障。制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年度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改造进度监测平台”,对项目实施情况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堵点问题;将传统产业升级成效纳入乡镇(街道)年度考核,对推进有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调研中,一位在纺织行业干了30年的老工人说:“我们这代人见证了纺织机从‘铁疙瘩’变成‘智能脑’,但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做好产品’的初心。”这句话让我们深受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本质上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守的是产业的“根”、企业的“本”、工人的“情”,创的是技术的“新”、模式的“新”、发展的“新”。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在“另辟蹊径”,而在“深耕厚植”。对我县而言,传统产业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希望”。只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提”,就一定能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写下更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