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县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既是一次经验的交流分享,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传承。刚才,听了5位先进典型的发言,我数次眼眶发热——他们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基层一线写下了最动人的民生答卷;他们没有显赫的头衔光环,却用脚踏实地的付出,让“社工”二字在群众心中变成了最温暖的依靠。
作为长期与基层社工并肩作战的“同行者”,我深切体会到:社工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不变初心”;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今天,我想结合几位典型的故事,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社工的‘根’与‘魂’”“怎样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一、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用“泥土气”厚植为民情怀——从王秀兰28年的“敲门日记”说起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县城区街道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秀兰的故事。她是全县在岗时间最长的社区工作者,28年,10000多个日夜,她的办公桌从来没固定在社区服务站里——今天在3楼张奶奶家聊独居安全,明天在1楼王大爷家劝家庭矛盾,后天蹲在小区凉亭里听下岗职工唠就业愁事。她有个用了28年的蓝皮笔记本,封皮磨得发白,里面记满了“301室李婶糖尿病需定期送药”“5栋2单元下水道每季度疏通”“70岁赵爷爷每月15号领养老金要提醒”……群众开玩笑说:“王书记的本子比自家账本还细。”
去年7月,福兴小区因水管老化突发爆管,3栋居民楼停水,78户人家急得团团转。王秀兰接到电话时正在医院陪床(她老伴刚做完手术),但她立刻拔掉输液管,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冲到现场。烈日下,她踩着泥浆协调供水公司、安抚情绪激动的居民、联系临时送水车;深夜里,她蹲在抢修现场啃冷掉的包子,盯着工人挖开30厘米厚的路面;第三天凌晨,水管终于修好时,她坐在台阶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泥点。事后有居民说:“王书记,您这哪是书记,分明是我们的‘管家婆’!”她却笑着说:“咱们社工的办公室不在墙上,而在群众的门槛上;咱们的工作日记不记在本子上,要记在群众心坎里。”
---此处隐藏2425字,下载后查看---
同志们,刚才三位典型的故事,只是全县2000多名社工的缩影。他们中,有扎根社区30年的“小巷总理”,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田埂专家”,有用科技赋能服务的“数字社工”……他们用行动证明:社工不是“边缘岗位”,而是“民生枢纽”;社工工作不是“杂活累活”,而是“积德善举”。
当前,我县正处于“民生提质三年行动”的关键期,群众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对我们的社工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脚下有泥”,多到一线听真话、摸实情;又要“心中有火”,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更要“手中有招”,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同志们,社工的名字叫“服务”,社工的使命叫“坚守”。希望大家以今天的先进典型为榜样,把“为民”二字刻在心头,把“实干”二字落在脚下,让每一个社工都成为群众身边的“温暖符号”,让每一份付出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力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2000多名社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画出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让全县人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