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这个会议,既是一次“战中考”的成果盘点会,也是一场“再出发”的动员部署会。上周,我带着县委政法委、信访局、应急管理局的同志跑了7个乡镇、3个社区,走了12个网格点,和20多位网格长、调解员、志愿者聊了聊。在XX镇矛盾调解中心,看到老周调解室挂着的“有事找老周,事儿准能办妥”锦旗;在XX社区“银龄议事厅”,听到82岁的王奶奶说“现在楼道灯坏了,手机上报半小时就来人修”;在XX派出所“警民联调室”,翻到调解台账上“本月化解邻里纠纷23起,其中17起是群众主动参与调解的”——这些鲜活的场景,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这说明,只要我们把社会治理的“根”扎进群众土壤里,把“劲”使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就一定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下面,我结合近期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讲三点意见。
一、回望攻坚路: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在守正创新中厚植治理底色
今年3月,县委、县政府部署开展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攻坚行动,明确提出“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1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以上、基层治理力量下沉覆盖率达100%”三大目标。四个多月来,全县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姿态,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从“传统手段”向“数字赋能”转变。这里,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变化:
---此处隐藏3707字,下载后查看---
第二,强化“科技赋能”,让治理“大脑”更聪明。要坚持“实用、管用、好用”原则,推动数字治理从“有”向“优”升级:一要打通“数据壁垒”。由县大数据中心牵头,制定部门数据共享目录,推动公安、民政、人社等15个部门的42类数据互联互通,年内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二要建强“智能平台”。在现有指挥中心基础上,增设“民生诉求”“风险预警”“应急指挥”三大模块,开发“一键上报”“智能派单”“进度追踪”功能,让群众通过手机就能反映问题,让部门通过平台就能协同处置。三要管好“数字设备”。建立“建管用”全周期管理机制,对智能监控、无人机等设备定期维护,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严格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让群众“安心用、放心享”。
第三,强化“共建共享”,让治理“朋友圈”更壮大。社会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要创新“多元参与”机制:一要培育“自治组织”。推广“乡贤参事会”“物业议事厅”“商户联盟”等自治载体,引导群众自己提事、议事、办事;在工业园区、商圈市场成立“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吸纳外卖骑手、快递员等加入“流动网格员”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的眼睛”。二要打造“品牌项目”。持续深化“民生微实事”,每年选取100件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事项重点办、快速办;开展“最美网格员”“最佳调解员”“最优志愿者”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群众参与的荣誉感。三要健全“激励机制”。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与评优评先、惠民政策挂钩;设立“社会治理创新奖”,对在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让“人人有责”变为“人人尽责”。
第四,强化“底线思维”,让治理“防线”更稳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牢安全稳定红线:一要抓实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危化品、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确保全年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二要强化信访维稳。严格落实“领导接访日”“包案化解”等制度,对重点信访事项实行“一案一专班”,确保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三要防范化解风险。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网上巡查+网下处置”联动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坚决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事件”。
同志们,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平安XX”“法治XX”建设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