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市场监管局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围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这既是落实上级党委、纪委关于深化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市场监管系统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现实需要。作为分管办公室、人事监察工作的副局长,我结合近期理论学习、调研走访和工作反思,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学细悟,在思想淬炼中认清“严”的主基调——从“小切口”看“大政治”,必须把准整治违规吃喝的政治逻辑

违规吃喝看似是“舌尖上的小事”,实则是“政治上的大患”。我在学习《中国GCD纪律处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时,特别注意到一组数据: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6.3万起,其中违规吃喝问题占比21.7%,且呈现“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在明处在暗处”“不搞公款搞私人”等隐形变异特征。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作祟,更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背离。

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干部,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企业“发展中的公平”,每一次执法检查、每一场企业座谈、每一顿工作餐,都可能成为群众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记得去年市场监管所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时,有位老所长跟我聊起:“以前下乡镇检查,个别企业为了‘联络感情’,总想着请吃个便饭,现在咱们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清单制’,企业反而松了口气——不用纠结‘要不要请’,也不用担心‘请了会不会被说’,一门心思抓生产、保质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用“严”的纪律为企业松绑、为群众减负,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关键一步。

---此处隐藏2533字,下载后查看---

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我们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要用“硬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更要用“软文化”培育清风正气。结合全局实际,我提四点具体要求:

第一,扎紧“制度笼子”,让“不能腐”成为硬约束。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我们要对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市场监管系统工作人员与市场主体交往行为规范》等文件,修订完善《县市场监管局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商务活动用餐标准细则》,重点明确“五个严禁”:严禁超标准、超范围公务接待;严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严禁借调研、检查之名违规聚餐;严禁以加班、值班为名搞“工作餐变通”;严禁酒后驾车、酒后执法。同时,建立“公务用餐备案制”,要求所有公务活动用餐必须提前填写《备案表》,注明时间、地点、人员、事由,经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杜绝“先吃后报”“虚列事由”等问题。第二,擦亮“监督眼睛”,让“不敢腐”形成强震慑。监督是最好的保护。我们要构建“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纪检组要发挥“探头”作用,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对公务接待、商务活动开展常态化督查;办公室要发挥“管家”作用,每月公示全局公务用餐费用,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各党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通过组织生活会、廉政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特别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局官网、AAA公众号设立“违规吃喝问题举报专栏”,公布24小时举报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即报即查、查实即办”,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

第三,厚植“廉洁文化”,让“不想腐”成为自觉追求。作风问题的根源在思想。我们要把廉洁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零容忍》等警示教育片,用“身边案”警醒“身边人”;开展“家风助廉”活动,通过家属座谈会、廉洁承诺书等形式,引导干部管好“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选树“廉洁标兵”,对在执法检查中严守纪律、拒绝宴请的同志进行表彰奖励,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成为市场监管人的共同追求。第四,坚持“严管厚爱”,让“干成事”与“不出事”有机统一。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为了“护人”。我们要把严管与厚爱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一方面,对顶风违纪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同时,要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避免“白加黑”“五加二”式的过度加班,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聚餐”的诱因。

同志们,整治违规吃喝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们肩负着守护民生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重任,必须在作风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希望大家以此次学习研讨为契机,把“严”的标准立起来,把“实”的作风树起来,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护航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县打造“放心消费之城”“营商环境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