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范围与对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范围广泛,涵盖了多类人员。首先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工作的聘用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类组织吸纳了大量人才,其人事档案的管理至关重要。比如在一些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众多年轻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档案就属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范畴。其次是那些与原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人事(劳动)关系且未就业的人员,包括原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军队文职人员。当他们因辞职、辞退、解除(终止)聘用(劳动)合同、取消录(聘)用、被开除等原因离开原单位后,其人事档案便进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也是重要管理对象。每年毕业季,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其中未立即就业的毕业生档案需要妥善管理。他们可能在后续求职、升学、参加各类考试等过程中用到档案,例如在公务员考试政审环节,档案中的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都是重要参考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着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授权的单位,是负责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法定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接收、转递档案,确保档案在不同单位和地区之间的有序流转。比如当一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毕业,档案需要转递到其就业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时,管理机构就要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办理转递手续。
---此处隐藏3309字,下载后查看---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应购置先进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如高速扫描仪、大容量存储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为档案数字化提供硬件支持。同时,开发或引进功能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通过该系统,可对档案进行分类、编号、索引等处理,方便档案的查询和检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档案数字资源库,实现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推进档案业务的线上办理,为流动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通过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等平台,让流动人员可以在线提交档案业务申请,如档案转递申请、证明材料开具申请等。档案管理部门在收到申请后,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和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流动人员。实现档案信息的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共享,如与教育部门共享学历信息,与公安部门共享户籍信息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三)强化安全管理
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从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在实体安全方面,要配备完善的档案保管设施,如建设坚固的档案库房,配备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设备。定期对档案库房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建立严格的档案出入库管理制度,对档案的借阅、归还等进行详细登记,确保档案的流向清晰可查。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信息安全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防止档案信息被泄露、篡改或删除。定期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安全漏洞,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防止人为因素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