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延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指出:“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全面分析研究全市城镇化建设情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近日我室组成调研组深入部分县区实地调研,与相关部门单位座谈交流,形成一些思考。

量质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城镇化后发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全力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提品质,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抢抓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机遇,按照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六大工程,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36.8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底的66.77平方公里、增长1.81倍。新区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商住小区人气渐旺,商业圈、生活圈基本形成,现代气息更加浓郁。动迁山体居民7.6万户28.9万人,老城功能有效疏解,圣地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棚户区改造受到国务院表彰,“城市双修”经验全国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受到国务院表彰。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信用城市等,增添了多张“国字号”名片,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一幅宜居宜业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发展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开通延安至西安、宝鸡动车。青兰高速、延志吴高速公路、延安至延川高速、黄延高速扩能工程建成通车,蒙华铁路、吴定高速等项目进展顺利,西延高铁和绥德至延川、清涧至子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公路总里程2.1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12年的427公里增长到109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浩吉铁路建成通车,西延动车开通运行,西延高铁、延榆高铁开工建设,铁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左右。中欧班列“延西欧”专列开行,开辟了延安水果生鲜产品国际运输新通道。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投运,省会城市通航率达到75%。建成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和陕北至关中第二通道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乡光网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4760个,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县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园区日趋配套完善,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36个重点镇和101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黄陵、黄龙被命名为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安塞撤县设区,子长撤县设市,12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42%,城镇化率由2012年51.6%提高到63.02%,增长了11.4个百分点。

---此处隐藏2133字,下载后查看---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动力并存。我们要厚植“后发优势”,以“城市双修”为抓手,破解问题、应对挑战、紧抓机遇、释放动力,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聚焦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刚性约束。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要把城乡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城镇定位,突显区域特色,在提高城镇承载力、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上下功夫。县城和重点镇详规和控规也应根据发展形势及时按照程序进行修编,进一步修订完善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杜绝随意更改规划、建设标准等行为,切实解决规划和建设两张皮的问题,做到一本蓝图绘到底。要建设完善县城规划展览馆,作为县城名片,向群众全方位展示县域城镇化的历程和成效,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县城建设和改造。

聚焦产城一体,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内在要求。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落实“稳控转”要求,持续优煤、稳油、扩气、增电,依托延长石油集团等链主企业和千万吨炼化一体化、石油伴生气循环利用、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打造6条工业产业链,推动能化产业强链条、提产值。加快建设延南、延北两大化工园区、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批县域工业园区,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推进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陕果集团、东方希望、黄土情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发展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小杂粮4条农业产业链,带动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紧盯“扬挖补”,发挥万达、陕旅等企业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六大旅游区”建设,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景区品质,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助力构建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一批工矿服务型、商贸流通型、文化旅游型城镇,建成一批大型商贸物流、机械装备、汽车、建材、农产品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创造和增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最终实现城镇人口聚集目标。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经济相结合。瞄准“新赛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健康医养等新型服务业态,建设延安新经济产业园、中国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强新经济企业绩效考核,实现多业态并举、多元化发展、多极点增长。

聚焦城乡融合,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一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抢抓国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战略机遇,科学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加快以老城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步伐,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区山体沟道综合整治等城市更新行动,充分利用新基建赋能传统基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道路交通、市政管网、公共服务、环境基础、园林绿化等传统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实现传统基建的“智能+”。支持新区加快产业植入和人口导入,推进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支持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和南泥湾开发区创建省级产业开发区。优化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模结构和功能配置,增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聚焦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行“一县一策”“一县一业”,促进资源要素向县域聚集,统筹抓好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培育发展首位产业,补齐软硬环境短板,创建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旅游名县。支持吴起、志丹、子长、富县、甘泉、黄陵等能源资源富集区,明晰产业发展路径,提高能源资源就地转化率;支持洛川、安塞、宜川、延长等农业资源丰富区,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支持宝塔、黄陵、延川、宜川、黄龙等文化资源优势区,提高特色旅游服务品质,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三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积极开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持续加快苹果等4条农业产业链建设,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落实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城镇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措施,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航空口岸、延安保税中心、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陕西自贸区延安协同创新区四大对外开发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深化延安无锡对口合作,持续提升产业承接转移、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成效,打造“延锡合作”样板。加强与无锡、广州等地战略对接,构建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全面推动“安靖飞地园区”建设。加快子长至安塞高速公路、沿黄公路升级改造等项目前期,推进吴起至华池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西延、延榆高铁建设,开工建设延榆鄂高铁,推进南泥湾机场扩建和通用机场建设,推动区域互联互通。

聚焦要素保障,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着力在土地、户籍、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驾护航”。一要解决人的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清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打破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封闭分割的管理模式,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引进人才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群众能进城、愿进城、常住城,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留得住。二要解决钱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继续实行资金捆绑、政策叠加,整合中省市各类资金,优先投向县城和重点镇。要创新融资方式,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盘活土地生资金;积极引入企业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积极向上争资金争项目,策划包装项目,争取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确保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向纵深推进。三要解决地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地的需求最为迫切,但发展不等于新增加建设用地,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和集约用地。要积极向国土部争取差别化政策综合试点,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服务社会、宏观调控能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推进市(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四要解决服务保障问题。着力健全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用好人力资源市场优势,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就业。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为进城入镇农民子女接受平等教育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大力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公益性社会服务,提升金融、电力、通讯等社会性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幸福宜居城镇。